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绘画推介斑斓苗族服饰艺术苗族老人杨通河30年潜心创作《中国百苗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7:55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人们还对“保护民族文化”这一概念很陌生时,被本民族苗族文化所深深吸引的杨通河就开始在自家简陋的柴棚里开始了百苗图的创作。仅仅是喜爱,他却坚持了30多年,走进他画布的苗族范围也从贵州的黔东南扩展到了全中国。

  1964年杨通河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主攻人物工笔画。杨通河说,黔东南是苗族的大本营,这里的苗族服饰按大类分就有几十种,按小类分不下数百种,被称为“服饰的海
洋”,尤以“百鸟服”、“银装”等闻名于世。明朝以后,帝王们为了宣扬“文治武功”,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的隶属关系,常常聘请画师绘画《职贡图》,其中尤以清代为盛。乾隆时,各民族地区的官吏也都争先请画师绘制,于是出现了不少的民族地区的风俗画,如今流传在世的《贵州百苗图》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上世纪70年代,在黔东南州歌舞团从事舞美设计的杨通河,经常随队下乡搞文艺宣传,接触到苗岭山区各地的苗族群众,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深深地吸引了他。下乡途中,他忍不住画了大量的素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萌发起了重绘《贵州百苗图》的念头。他知道,苗族服饰记录着历史的足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时期的服饰都是对当时历史的一种记录,如果这一代不把它记下来,就对不起后代。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家庭经济相当困难时,他便将画室搬到了昏暗狭窄的柴棚里开始百苗图的创作。他决心把全省各地所有苗族服饰全部画下来,画出新的《贵州百苗图》。

  后来,一次不经意的机会,使北京民族文化宫下来的领导认识了杨通河。而北京民族文化宫打算要出版一本有关于苗族服饰的书。此后,他与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几位同志深入到云贵高原的乌蒙山麓和苗岭山区进行调查。流连忘返在各地多彩多姿的苗族村寨里,他的一幅幅精美的苗族服饰绘画作品连续不断地画了出来。他原先计划的《贵州百苗图》也变成了《中国百苗图》。他沉迷于自己的绘画中,赶时间地完成,哪怕是星期六和星期天,也从早到晚泡在文化宫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贵州部分,他还画出了湖北、湖南、广西等省份的苗族,基本上完成了覆盖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苗族服饰图,共计100幅。

  1985年,经历几年的艰辛编撰,《中国苗族服饰》终于用中英文两个版本出版发行。它第一次以图文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艺术,并将苗族服饰科学地分类为湘西型、黔东型、黔中型、川黔型和海南型,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杨通河手绘的图画,有相当一部分在画册中被采用。

  经过几年的采风,杨通河感到苗族的服饰种类实在太多了,自己在北京绘画的100多幅只是冰山一角。世界苗族服饰起码也达千种以上。于是,他又钻进了他的那个昏暗的柴棚画室里,继续拿起了画笔。从此,画苗族服饰图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有空余时间就画。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深入挖掘、记录那些居住在深山里、难为人们所知的苗族服饰,陆陆续续完成了数十幅,这使他的《中国百苗图》更加丰富多彩和弥足珍贵。2000年以后,他利用绘画技术,致力于苗族服饰结构的解剖,历经种种艰辛,完成了相当一部分苗族服饰的结构的详细图解。这种图形解剖形式,填补了苗族服饰研究的空白,很便于后人参考制作。作者:杨育泽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