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索桥古渡今犹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8:00 贵州日报

  索桥在修文谷堡乡,距县城20公里,它凌空横跨于修文与清镇分界之猫跳河上,长约20米,高约10米,两岸悬崖峭壁,河谷幽深,雄奇而又险峻,水流湍急。

  这是一座原始而别致、古老而奇特的竹索桥,索粗大如拳。它是“由两岸大石上凿石为鼻,取大绵竹捻之为索,拴于两岸石鼻。索上穿竹筒,一削木如牛枷担系竹筒上,渡者自缚于枷担上,两手握索,渐次换手移握而前,则竹筒亦随之以进,须臾往复”。有惯于渡
索之山民,无须用手握索,而是以手握筒,将身稍微一纵,轻如猿猱荡秋千,眨眼间溜到对岸。竹筒终不耐用,后改用小枷担,加于竹索上,人缚于枷担下面,双手移握以进。还有用绳拉至对岸的。小孩则放入背篓内系牢,缚于竹筒上(或枷担下),仍由对岸的人拉至。

  人渡索上,仰向苍穹,背临深渊。对岸崖悬壁陡,岩高谷深。下面惊涛骇浪,奔腾咆哮,人在索上悬空晃荡而前,甚是惊魂动魄。虽渡者不苦,而观者骇然,稍一不慎,则遭灭顶之凶,妇孺尤有望索兴叹之憾。然而在过去的若干岁月,它确是修文、清镇两县人民世代交往的捷径,否则,必须绕道百余里。正因险恶如此,而渡死者间数年一闻,甚而一年数闻。这里,不知记载了多少人的血泪和痛苦,也不知留下多少人的哀号与叹息。

  关于索桥的建造,不知起于何朝何代。传说有对热恋中的男女青年,“隔河看见眉和眼,相会难于上青天”,只能用歌声来倾吐相互爱恋之情,诉说彼此幽怨之意,恰如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这对聪明的年轻人,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他们从岸上砍下无数根大绵竹,把绵竹划成一根根篾条,再把篾条扭成竹索,竹索一天天扭长,可以拉到对岸了,于是各自握住自己扭成的竹索的一头,将另一头同时朝对岸甩去,不知甩了多少回,丢了多少次,终于使两条竹索在河里搅缠在一起。他俩紧紧地拉住这千丝情万缕意的竹索,谁也不愿松手,久而久之,竟化做两尊石头,兀立在猫跳河两岸,变成一座竹索桥。

  据《修文县志》记载:索桥渡口系清道光十年(1830)由当地人朱玉堂、李时清等修建。索桥虽简陋,却是兵家必争之要隘。民国25年(1936)初,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经扎佐到修文,其先遣部队于2月1日抵达索桥,从这里抢渡占领对岸,守住渡口。但被截击的敌人发现,随即调飞机狂轰滥炸。一次只能溜渡一人的索桥,怎能很快渡过红军的千军万马呢?为了保证后续大部队迅速过河,必须另寻他途,红军决定在距离索桥上游150米处搭桥。贫农周正扬将准备修房用的10多米楼板献了出来,佃农杨玉清拆下自家的两扇大门送往搭桥工地。在当地群众协助下,一座2米宽的便桥就横跨在猫跳河上,从而保证了结集在这里的红二、六军团全体指战员两天内顺利渡河。

  1982年2月,省政府公布索桥古渡为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春天,修文县举办第二届梨花节时,将索桥作为红色旅游景点重新进行了维修。而今的索桥不仅是观光的好去处,更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景点。

  作者:朱五义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