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村民心中的祠堂怎么取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8:43 南方网
  南方网 冀 者

  江西万载县两个宗族因墓地起纠纷,当地政府为彻底化解危机,多管齐下将全县几十所宗姓祠堂全部改为农民夜校,与此同时取缔了各村的宗族组织。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来到万载调查此事,发现这一做法在当地震动很大,遭到许多村民的抵触。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熟人社区。费孝通在比较现代西方社会与中
国乡土社会时有个有趣的比喻。他说,西方社会的团体像是捆在一起的稻草,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权利义务关系)。只要遵守团体的权利义务原则,就自然得到团体成员的认可。而中国的乡土社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西方团体中的分子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有着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根据亲疏远近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信奉关系原则重于信奉法律原则。宗族观念,你说它是封建文化的余孽也好,是缺乏现代公民意识也罢,总之它是乡土社会客观存在的现实。它不但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农民的心中,而且在很多地方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生活。

  报道说,万载对祠堂的大扫荡,让村民想起了40年前的那场运动。其实在建国初期,各地对宗姓祠堂就进行过比此次万载行动更猛烈地清理,万载的许多祠堂在当时也被政府接收转作他用。但改革开放,宗族活动还是死灰复燃,很多姓氏自发重修族谱、重建祠堂。那是因为,宗族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有其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不会随着祠堂被毁、宗族组织被取缔也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清理祠堂易,清理宗族思想难,万载县此举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明面上的祠堂没有了,但每个村民心里都有一个祠堂,宗族之间的矛盾显然也不会因为祠堂的消失而消失。

  万载县取缔宗族组织的原因是,它“已对基层政权的稳固、社会秩序的稳定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成重大威胁”。宗族组织、宗族祠堂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究竟是利是弊,是不是像万载县政府说得那样一无是处,一时还真难讲得清楚。但有个例子不妨听一听。这是许倬云在一次讲演中提到的,台湾中部彰化地区是岛内最大的祭祀圈,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都继嗣妈祖。这个祭祀圈包括10多个角头,一个角头负责10来个村。这个组织其实类似我们的宗族组织,这个组织本来是负责祭祀活动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发展成为一种自发的力量,防水灾时它负责组织群众造堤坝,节庆的时候它组织庆典,选举的时候还负责动员选民投票。

  这不难看出,不管宗族观念有多少利弊,但有一点是很可贵的,就是它至少对村民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其内部蕴藏着可贵的组织资源,而这恰恰是新农村建设最缺乏的。从笔者的观察看,宗族斗争激烈的地方,往往也是基层自治组织和党支部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宗族观念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它可以聚合宗姓内部分散的力量共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利用不好,则可能像万载那样,成为影响农村治安、阻碍农村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所以说,要消除宗族观念的消极影响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蛮干。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宗族社会的发展,发挥宗族内部强大的凝聚力,使之为我所用,可能效果更好。(编辑:东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