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橙色新闻折射多重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8:43 金羊网-新快报

  交锋 Debate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郭之纯

  5月17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开播十周年纪念日。该栏目制片人张洁坦言:几乎每一期舆论监督节目,都有公关行为出现,“有一段时间,节目的播出率只有50%”,有一
些最终未能播出的节目,被贴上橙色标签永远锁入了柜子。

  (《中国青年报》5月17日)

  但凡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或稿件,往往很容易遭遇“公关”,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公开秘密。新华社2005年9月17日曾报道,某些地方甚至有“控负”的专门机构或人员———专司用公关的方式,“控制对本地区、本部门的负面报道”。中央电视台另一名牌栏目《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几年前就曾经披露过:《焦点访谈》由于难以应付众多的说情者,舆论监督的分量一度由47%降到17%。

  “每一期有影响力的舆论监督节目都是抵抗公关的结果。”这是否意味着,那些被贴上橙色标签锁起来的节目,多是属于“没有抵抗住公关”的?而依常理忖度,越是公关力度大的,其中包含的问题或许就越严重。那么,遭遇公关而未能刊播的稿件节目中,到底隐藏了哪些秘密?那些秘密都与谁有关侵害了谁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舆论监督被用公关手段封堵掉以后,那些侵害还会不会继续发生?

  要保证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只靠媒体“抵抗”或许是远远不够的。敬一丹曾经披露:“说情的不光是数量增加了,等级也在变化,由以前的老乡、同学变成机构、组织出面说情。”笔者在想,对于那些出面说情的“机构、组织”,有关纪律检查部门乃至司法部门是否应该出面,帮助节目组做一次“公关调查”?

  这大概是必要的。正如张洁所言,这种公关尤其恶劣的地方在于,“事实上是我们监督对象的再一次腐败———花着纳税人的钱飞来飞去,请客送礼,住豪华酒店,维护的却是一两个人或者少数一些人的利益。”试想,腐败出现了,被媒体拍了录了掌握了证据,最后却又被用腐败的手段“摆平”,这显然已经是性质十分恶劣的多重腐败。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