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州]1982年的巴尔扎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9:10 上海青年报

  文/陶文瑜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能够遇上的伟人就更少了,伟人本来为数不多,有也不一定能够让你碰上,大部分人是一辈子没遇到过伟人,有些人碰巧遇上个把伟人,也要记住一辈子。

  凡人如僧,伟人似粥,这样粥少僧多的局面怎么来解决呢?我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书本。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对伟人来作一次界定,先来海选一下,古今中外著书立说的算是第一轮,这些书中的名著是第二轮,其他的就只好淘汰。

  如果一辈子全用在看书上,也不能读完这些名著,所以只能说遇上并且在读了之后产生感动和影响的名著,才是和你相关。我就把创作这些名著的伟人,认作自己的朋友。比如巴尔扎克,按照我的想法,巴尔扎克就是我青年时候的一位朋友。

  这是1982年的事情了,为什么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还能对82年记忆犹新呢?因为这一年我刚好中学毕业。上课下课的人一下子离开了课堂,真是一种闲得发慌的感觉,当时正好是一大批外国名著重新出版,其中就有不少是巴尔扎克的作品,这样我就读到了《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为中心事件,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血腥掠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尖锐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一段话就是当时出版的有关《欧也妮·葛朗台》的内容提要,到现在我还记得书中的一个情节,就是老葛朗台怕花费嫁妆钱,所以让自己的女儿迟迟不要出嫁。

  老葛朗台这些钱是哪儿来的呢?应该是剥削来的吧,他为什么要这样吝啬呢?因为他是资产阶级金钱观。这是我当时的认识,放到现在认识就不一样了,能够挣到钱说明他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吝啬也可以说是节俭,但具体究竟怎么来看待,我也说不清了,毕竟隔了太久,而且当时我还不够成熟。

  好学上进的人不会老守着一个伟人过日子的,又看了《高老头》和《幻灭》,我就开始关注其他名著了,就是交上新朋友了,只是巴尔扎克一直是存在心里的,他相当于我中学时候的同窗吧,大家肯定要各奔前程的,但我的心里就像是一间教室,有一张课桌,永远是属于巴尔扎克的。

  巴尔扎克只活了五十一年,却写了90余部小说,大部分还是长篇中篇。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当作家不知道写作难,90余部作品,几乎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绝大部分都是那么的精彩,所谓内行看门道,我现在也干写作的营生,要写一部书都是累死累活,而且写出来也比较一般,和巴尔扎克一比,觉得自己真没出息,而唯一能够精神抖擞说出来的,就是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曾经做过我的朋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