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物馆日玩转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9:31 南方日报

  现场

  昨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为此今年广州市24家博物馆纷纷“变脸”,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推出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小观众。

  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博物馆改革,就是要将以展品为主体,变为以参观者尤其是青少
年参观者为主体。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吸引青少年进博物馆“玩”。博物馆有哪些“好玩”的东西?记者近日捕捉到一些镜头。

  广东美术馆

  寻找线索发现秘密

  寻找秘密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从昨日到20日,青少年观众徜徉在广东美术馆的展厅以及其他建筑空间时,可以根据活动所设置的题目和提示,在美术馆内寻找线索并发现秘密,全部成功完成者将获赠奖品。这是一个互动的游戏活动,活动让青少年与广东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展览作品、馆内公共教育机制互动,让青少年在馆内的行走中体验、了解、熟悉其作为“物”的功能空间分布以及感受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魅力。另外,由广东省文博学会主办的文物免费鉴定活动20日举行,届时观众可以把自家珍藏的书画、陶瓷等物品带到广东美术馆,借此机会让专家鉴定“身份”。

  南越王博物馆

  电脑游戏玩得火热

  在南越王博物馆三楼及第四展室的少儿活动区,有7台别具童趣的电脑,几名高中生正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一边忙着PK,一边让同学帮自己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里找答案。他们玩的3D游戏就是《南粤状元榜》。这个游戏以回答知识问题的形式作为主线,用联网拍名并辅以物质奖励的形式激励学生们参加。这款游戏仅推出两个多月,但参与人数已经超过了2万。

  博物馆还在展厅中特别开辟了“乐在其中”儿童活动角,设置了拓万岁瓦当、青铜古镜,辨识青铜金文、“

秦始皇兵马俑拼图”、“国宝青铜拼图”和“
美食
配美器拼图”等游戏,预留了可以信手涂鸦的留言板,让学生们在玩耍和动手中接受文化熏陶。

  广州艺博院

  辨别药材猜测名字

  昨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广场上,上千名中小学生围在数十家博物馆的展位旁玩游戏,有的在学习剪纸,有的在尝试修复文物,有的在设计南越国特色明信片。一个来自小北路小学3年级的小朋友对中药情有独钟,花了1个多小时来辨别药材。他在一堆药材中挑来拣去,观颜色、闻味道,根据馆员的提示猜测它的名字。

  本报记者王雨吟陈祥蕉实习生李培通讯员梁洁

  声音

  参观博物馆成硬指标学生竟让家长代打卡

  本报讯(记者/陈洁娜通讯员/穗仁宣)学生要到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参观,为了完成任务,有学生草草走过场,甚至让家长代为打卡。为什么博物馆、纪念馆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在昨天举行的羊城论坛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黄素明指出,部分纪念馆的主题、展品雷同,连家长都不爱看,孩子又怎么会感兴趣呢?

  昨天,以“博物馆与青少年”为主题的羊城论坛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在论坛上,学生要“打卡”参观的制度多次被家长和老师提起。2004年起,广州市出台规定,学生暑期要到博物馆、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参观,不能完成“任务”的,将不能参评市、区、校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员。

  于是,参观博物馆成了一些学生的“任务”,有的匆匆转一个圈就走,为的是盖个章。有的学生实在太忙了,甚至让家长代为打卡。一位老师在发言中呼吁,学生参观博物馆,不能光为了打卡!

  黄素明认为,一些纪念馆主题、展品重复雷同,看完农讲所、孙中山大元帅府和黄埔军校,会发现所展示的图片差别不大,连家长都不爱看,小孩子又怎么能提得起兴趣呢?

  广州市文博学会会长陈登贵则提出,国外的博物馆比较注重观众参与的形式,“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参与过”,让学生动手拼图、拼文物模型,印象会更加深刻。

  图:

  在“国际博物馆日”,广州的小学生当上解说员。刘力勤摄

  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场,小学生们在进行陶瓷修复小实验。刘力勤蔡锦明刘庆红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