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坏孩子的"坏"字应打引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9:32 东方网

  江曾培作品集

  在乌鲁木齐,20多个被学校教育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他们给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找了一个住处,轮流带食物给他吃。为防止他被人贩子拐卖或者被坏人教唆,大家轮流陪他过夜。此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促使他们感到,孩子并不是被说得那样“坏”,并不是“无药可救”,由一位名叫小龙的
妈妈发起,经过民政部门批准,这些孩子的妈妈们成立了“心康少儿兴趣研究开发中心”,简称“坏孩子妈妈联盟”,编写专门教材,抛开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谆谆诱导,慢慢地,她们高兴地看到,孩子变好了。

  这件事启迪人们对儿童教育要好好反思。现在,有一些孩子,常常被学校或家长轻易地戴上“坏孩子”的帽子,实际上,这些孩子开始不过像小龙一样,比较有个性,“太调皮,不听话”,有时会做出一些叛逆的事,被老师另眼相看,加以孤立、讽刺、打压,以至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对立,采取“破罐子摔碎”的态度,做出一些“坏”事来。

  实际上,这些孩子仍然拥有着美好的天真,有着爱心、同情心、上进心,只是被“坏孩子”的帽子所掩蔽所压制。小龙他们尽管被学校教育所抛弃,他们在遇到那个流浪儿时,仍然喷发出人性中最美好的火花。这说明,不是这些孩子“坏”了,而是这样的教育“坏”了。其“坏”在没有全面认识儿童,没有尊重儿童的不同个性,没有“因材施教”。儿童的天性是有差异的,不能也不应把儿童都教育成一模一样的人,不能像鲁迅所批评过的那样,在教育孩子上,“只在向驯良之类——

  ‘静'的一方面发展,低头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而对好动的孩子,特别是“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大摇其头。“太调皮,不听话”,自然有需要引导的地方,但内中往往蕴含着勃勃生气或才气,简单地斥之为“坏孩子”,是对孩子人格和成才信心的残酷摧残。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就指出,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们作出坏的评判。

  王蒙在一次会议上,谈到要用善良美好的情操的信念,代替与人为恶的浮躁乖戾,一家报纸发表时将“乖戾”二字改为“乖僻”。王蒙对这一改动很不以为然。他说,乖戾是指一种极端化,病态化的恶意;乖僻则只是个性上的特点,无非是说一个人不怎么合群有些我行我素与俗鲜谐之处,它略含贬义,但也不无褒意解读的可能——例如用来描写贾宝玉直至高更或者梵高的性情。王蒙说,他再糊涂也不会妄想在那种场合去干涉人家的个性。我想,儿童个性乖戾,自然需要教育引导,但方法上也不宜简单粗暴,倘若只是乖僻,就更不宜施以高压,应让儿童精神上的自由自重得到充分尊重。

  “坏孩子妈妈联盟”以她们的切身体验这样做了,取得了成效,愿她们在这方面走得更好。只是我觉得,“坏孩子”是不切实的帽子,她们“联盟”名称中的“坏孩子”三个字,也应该打上引号,叫“‘坏孩子’妈妈联盟”。


作者:江曾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