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缚沙魔 民勤绿洲牵动天下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9:36 兰州晨报

  走进民勤系列报道之抗争———民勤精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苏武山就是这样。4月底的一天清晨,当记者绕过一片擎天的白杨林之后,苏武山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横在了眼前。4月的民勤县城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而距它只有13公里的苏武山却满目荒凉,连一根草芽也找不见。

  站在苏武牧羊的地方

  太阳在沙漠的尽头一点一点向上蠕动,苏武山在晨曦的沐浴中愈渐清晰。记者从苏武山的最西边顺山势而上,视线渐渐开阔起来。一座不大的小山包上,正在修建的苏武庙已初有轮廓,在晨光里多了几分肃穆与雄伟。相传,这苏武山是汉中郎将苏武持节牧羊的所在地。历史长河的浪花湮灭不了苏武牧羊的凄美传说,但这块当年的牧羊之地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苏武山及民勤绿洲是什么模样?史书的记载只是一个轮廓,记者只能从当地老人的叙说中最大可能地去还原:百余年前的苏武山还是林木葱茏,泉水四溢。山上有眼“蒙泉”,泉水甘洌,山下冲积成潭,然后迤逦北上,一路清流,两堤翠绿。每年的四月初八和重阳节,男女倾动,上山聚会。山上的苏武庙香火旺盛,山下的驼羊市场一派繁忙……然而,当上游的石羊河出现断流,遥远的腾格里吹来风沙的时候,苏武山上的“蒙泉”也逐渐干涸,草木日渐稀落。后来,流沙跑到了苏武山的脚下,山下的草原沃土变成砾石荒漠。民勤人心目中曾经的圣地,变成了现在的不毛之地。

  苏武山东西走向,南面是绵绵的腾格里沙漠,北面则是荒滩和人家。苏武山像一堵坚不可摧的堤坝伫立于沙漠与荒滩之间,并将二者横刀斩断。百余年前,苏武山曾是当地人生产交易的所在地,而今它却成了给当地人遮风蔽沙的天然屏障。站在苏武山西侧地势较高的一处山包上极目远眺,发现流沙已顺着苏武山的脚丫向上摸索。望着这些,记者的心中产生了这样的担忧:区区这一仞孤山,它到底能抵抗多长时间的风沙?

  野鸽子墩上的感想

  又往前走出不远,苏武山的最高处出现了一个方斗形的烽火台,那便是有名的野鸽子墩了。相传,苏武当年被流放后,孤身一人在荒山僻野放牧,非常怀念中原故国。一日,他登山眺望,恨山头太低,上苍被他思乡之情所感化,一夜工夫筑成一高墩,供苏武登高眺望故乡。苏武登高后,竟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家园,遂用信鸽传书,终圆回归之梦……

  苏武登高的故事已随历史远去,但眼前的野鸽子墩却越来越清晰。墩用黑土板筑而成,中间夹着芨芨草,南北长约10米,东西略长,而顶部宽约4米,残高6米许。当年,中郎将苏武站在土墩上,目光所及之处是浩瀚的湖泊和丰茂的水草,心中无法忘怀的是故国家园。今天,记者站在野鸽子墩上四处眺望,曾经的泽国已成荒漠,而涌上心头的是:在朝阳夕落或是皓月当空的时候,又有多少被风沙驱逐出这片绿洲的民勤人,站在异乡的一隅遥望民勤呢?他们的心中又是何等的感慨与悲怆啊!苏武山下的驼铃声曾经驮来了民勤的富足,也摇出了民勤的悲怆。当大批的人群循着奔腾的石羊河涌入民勤的时候,民勤成了天下人的民勤,它的胸襟是何等的博大,可当大批的生态难民循着干涸的石羊河河床离开民勤的时候,民勤没有了天下人,它的胸怀又是那么的狭小!

  风吹沙动,沙进人退,如今的民勤风沙线上,活现着生存环境恶化、大自然的报复是怎样置人于死地的现实情景。风刮走了表土,沙埋没了农田,沙丘横陈、沙山耸立,人退到哪里,沙就追到哪里……曾以绿洲为荣的子民,如今成了生态难民。民勤现有的人口只有30万,而离开这里的天下民勤人却有100多万,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生态难民……

  天下人牵挂民勤

  抚今望昔,民勤的明天在哪里?专家断言,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民勤这片绿洲的生命可能不到17年!民勤一旦失守,整个河西走廊可能将被拦腰截断,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都将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如今,这片土地已是举国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专家带着采集的沙土样本西行寻觅,最终把民勤定为中国沙尘暴“四大发源地”之首。而后,有日本专家提出警告,如果沙尘暴的源头不能根治,黄沙将飘到西湖的上面。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一份“关于石羊河流域生态问题”的内参上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此后,温总理又先后11次过问民勤的生态问题。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拯救民勤已刻不容缓!在采访中,浏览有关民勤的很多网站,拯救民勤的呼声不绝于耳。创建于2003年7月1日的共同努力网的宗旨是:“保护环境,拯救我们的故乡甘肃民勤县。”该网的首页上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话语:“如果我们爱她就让我们拯救她,如果我们不能拯救她,就让我们纪念她……”同时,该网还发出了这样的召唤:“天下的民勤人,无论你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当你打开共同努力网时,应该感到我们对民勤肩负的历史责任。让我们通过这个网站,来关注民勤的发展变化,并为它的未来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吧。”此外,该网还开辟了“连线天下民勤人”专栏,专门就民勤的明天发起网上论坛。而参与这个论坛的人遍及全球,最远的甚至在南非。“救救民勤吧!那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网民呼声言之切切,令人震撼。

  走下苏武山的时候,腾格里沙漠的妖风又裹挟着沙尘,向苏武山发动了新一轮的侵袭,但又被严严实实地挡了回去,可山下的那片人工林带却在风沙中摇曳。回首再望野鸽子墩,它正在风沙中战栗,记者突然想起了一位民勤诗人写的《苏武山》———

  苏武走了羊没有走苏武和羊同时不忘大汉帝国如今的野鸽子墩上羊的眼睛依然泪水盈盈……

  本报记者齐兴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