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保家园 一个村庄的生死之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9:39 兰州晨报

  走进民勤系列报道之抗争———民勤精神

  20多年前,民勤县东湖镇下润村六社村民遭遇了腾格里沙漠最严峻的一次威胁:庄稼一夜之间被呼啸的沙浪埋没;房屋的角落、炕头、桌案上落下了厚厚的沙粒;老人和妇女在庄稼地里失声痛哭……这一切预示着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能否继续在风沙口上存在下去!他们在焦灼中探寻生存的出路,做出了祖辈没有做过的抉择:他们没有花国家一
分钱,开始在风沙线上大面积栽植梭梭,开始了拯救家园的漫漫征途。

  生存路上沉甸甸的遗言

  下润村六社75岁的村民沈承禄刚刚吃过中午饭,儿子种棉花去了,他正在家里洗碗。今天他能这样安静地生活在家里,老人说:“这是我的福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但说起在沙漠里栽树,沈承禄的感受非常深刻。父亲早早离世后,他从小跟着母亲在沙窝里、自家田埂上栽树,几乎是家常便饭的事。

  下润村六社的许多老人都有着和沈承禄一样的经历,他们记得,早在解放后的人民公社时期,村里几乎每年都要栽树,那时候水源充足,石羊河灌溉养育了沙漠边缘大片大片的新疆杨、沙枣林,虽然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腾格里风沙口,但是风沙的侵害还不是十分严重。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地表水逐渐干枯,地下水逐渐匮乏。几乎在短短的几年里,下润村六社沿风沙线周围的白杨和沙枣成片干枯倒毙,连绵的沙丘裸露无遗。风沙灾害在不断地袭击庄稼,一次比一次猛烈!“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担心害怕,沙漠会不会刮进村子赶走我们?”

  面对日益严酷的自然条件,村上的老人临终前都要把栽树防沙的遗言留给儿孙。“父亲临死前还念叨栽树,到现在我还感觉沉甸甸的!”多年以后,村支书沈嘉道切身的体验是,父辈的遗言印证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要活下去,就得和沙抗争!

  沙埋庄稼老人跪地哭泣

  灾难性的风沙侵害从1982年的春季开始了。当年春天,下润村六社(当时为长湖生产队)大面积种植的小麦青苗已冒出地面几寸高,村民们盼望着一个丰收的好年景。但是,没有预兆的一场强烈沙尘暴在一个下午狂啸而来。大风卷起漫漫黄沙向村庄扑来,所到之处,树木全被折断。等风沙过后,人们发现到处铺满了一层厚厚的黄沙。

  村民们最关心的是庄稼,他们赶紧跑到地里察看,却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些临近沙漠的麦田几乎看不到麦苗,其它距离沙漠远些的麦田,也只是露出稀稀疏疏的麦苗尖,不少老人和妇女跪在地里失声痛哭。当年,下润村六社全村村民生活异常紧张。

  这一年,35岁的沈嘉道刚刚当上村主任,他从14岁当村林场的会计开始,从来没有感觉到身上的压力如此巨大。沙尘暴袭击庄稼的当晚,他一个人蹲在村口的沙丘上一夜没有回家。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他似乎感到,一个村庄的命运把他逼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与风沙口订立生死约定

  在下润村六社村口,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一条基本废弃的堤坝渠道,紧邻沙漠的一侧,是一道东西绵延的沙枣林带。一人多高的沙枣林在春天会泛出青绿,吐露叶芽。

  20多年后的今天,沈嘉道每次去沙窝察看梭梭林的长势,他必须越过这道堤坝和沙枣林带,这道堤坝无形的警示依然在他的意识里没有消失。“我当年想,修筑这条堤坝,就是以此为界,到村口200米的距离,绝不能让流沙再侵入村庄一寸之地,否则,整个村子就会被沙漠埋了!”这是下润村六社村民给自己修筑的一条警戒线,也是一个村庄和虎视眈眈的风沙口订立的一个生死约定!60岁的村民李济堂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老沈当年是下润村大队6个生产队的大队长,他家就在我们村,当年他说这番话的时候很坚决,但我们很担心,所有的树木都枯死了,沙漠上咋能栽活那么多的梭梭?他是个说一不二的人,自己带着老婆上沙窝,别人也必须带着家人一起干,不能含糊。”

  从1982年春季开始,下润村六社开始大规模地在风沙口上栽植梭梭,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生存险境。一个最基本的目的是,用梭梭固沙,保护庄稼,保护家园。

  几百亩梭梭一夜消失

  下润村六社在民勤县是最早自发栽植梭梭治沙的村庄之一,这在当年还是十分新鲜的事情。这个距离民勤县城近100公里的东部偏远村庄,从此开始了与风沙抗争、拯救家园的漫长岁月。他们没有要国家的一分钱,从林场里拉回梭梭苗,每人在一个春季要栽植200到300株的梭梭苗。

  春天的腾格里几乎天天风沙呼啸,妇女戴着头巾挖树窝,小孩拿着脸盆浇水,男人们套上牛车,从五六公里以外的地方拉水,风沙口上劳动的场面,成了腾格里沙漠边沿独特的风景。第一株梭梭在腾格里风沙口东边沙梁上成活后,在长达3公里的风沙线上,绿色的希望每年在延伸!

  1982年,村里第一次栽植了五六百亩的梭梭苗,可发生在一个夜晚的一场特大沙尘暴,将五六百亩梭梭席卷得无影无踪。一些枯死的沙枣树被连根拔起。当时,一位村民编出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大树拔起倒栽葱,小树刮跑无踪影”!为了让梭梭不被风沙卷跑,村民们在沈嘉道的带领下改变策略,每年秋季和冬季开始压沙,压好后再植梭梭。全村动员起来,带着各家的麦草压成方格状,防风固沙;后来,由于干旱,村里无法种植小麦,麦草没有了,村民就拉土到沙梁上,并修成方格状的固沙带,为春季植梭梭进行铺垫。直到农村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下润村六社栽植梭梭防沙的行动一直在持续进行。

  老人植树累倒被背回家

  在生活的家园面临被风沙埋没的时候,植树防沙成了每个村民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少植树时发生的故事至今在村里流传。

  今年50岁的六社社长李启斌回忆了当年与父亲栽树的一幕。1983年春天,下润村六社一年一度的植树治沙行动再度开始,缺少劳力的人家显得十分艰难,李启斌当年27岁,他套着牛车从机井拉水到靠近风沙口的路边,再用水桶挑到沙梁上,沙窝里只有妻子一人栽树,每家每户都有任务,李启斌家当年六口人,有1000多株的植树任务,年近70岁的老父亲李大仁心里很着急,便拄着拐杖赶到沙窝里帮助儿子、儿媳栽树,儿媳挖树坑,老人佝偻着身子,一勺一勺浇水,连续3天,老人累得走不动了,趴在沙窝里,还用手刨出一个个树坑。最后一天下午,李启斌将累得不能动弹的父亲背回了家。

  李启斌到现在还和沈嘉道开玩笑,“你当年发的树苗子,一捆说是200株,其实我看300株都过了。”村民们说,从1982年到1995年的10余年间,栽树治沙的人多,尽管因缺水成活率只能保证在40%到50%,但造林面积在不断扩大。

  本报记者朱静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