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新通讯:保护城市发展的“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09: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福州五月十八日电 题:保护城市发展的“动力”

  中新社记者 林维莉

  连日来,正在此间参加“二00六中国(福州)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的专家们对福州赞誉有加,其间,老城区“三坊七巷”的古建筑和闽江沿岸新开发的高尚住宅区,
更成为许多专家话题的出发点,如何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容置疑的文化遗产

  福州城市历史悠久,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0二年)闽越王无诸在此建都,筑冶城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从唐代开始,福州城坊巷格局就已形成,至今仍沿袭“三山二塔一江”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并形成了以八一七路为中轴线,自北而南贯穿全城的城市发展轴。在这条轴线上,留下了福州城几乎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痕迹。现今留存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两个街区更是福州历史传统轴中,街坊民居和风俗人文景观的突出代表,也被誉为研究中国城坊历史的活化石。

  此外,独具特色的工艺品和传统小吃、民谚方言、风俗习惯、地方曲艺等,穿梭游荡于整个城市间,构成了东海之滨这个福地宝域的独特魅力。

  城市魅力渐失令人痛心

  一九八六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福州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和中国其他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福州的许多城市魅力正随着大批高楼的兴建,一天天消失。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

城市建设发展和无序的保护,“三坊七巷”实际上只剩下了“二坊五巷”。昔日的杨桥巷已经扩建为宽阔的杨桥路,吉庇巷、光禄坊也永远消亡在一片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钢筋混凝土之中。

  对此,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认为,福州市对单栋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很弱,在旧区改造过程中尤甚,历史建筑被随意拆除的事件,近十年来比比皆是;其次,没有真正认识到城市遗产的价值,例如把中亭街夷为平地、建成所谓欧洲风格的“东亚第一步行街”就是一例;三是福州缺乏对城市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综合利用的观念。

  城市建设:保护与发展并举

  其实,合理利用城市遗产也能够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看似破旧的历史建筑同样能创造价值。

  专家们认为,保护城市遗产,首先要普查城市遗产,在此基础上整合遗产资源,修整城市格局;其次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的法律程序,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和街区要有详细有效的控制性规划;第三要重视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

  对于像“三坊七巷”这样传统街区的保护,有关专家提出,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内开辟步行街,引入做“土人囝”、扎花灯、车角梳、制脱胎漆器、寿山石雕等传统手工艺;在节日里恢复舞龙、舞狮、展花灯、猜灯谜、竞龙舟、坐花轿、游园等传统风俗;修复并开放衣锦坊十六号内始建于明代的古水榭戏台,让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故土乡音重新在古老街巷内回荡。(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