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秃笔写山水 长钺舞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0:00 南方新闻网

  “他没有打仗的经验,居然打出一片根据地来,在云南澜沧建立了人民专署,拉出了一支队伍。

  ——老伴陈碧琳”

  逝者

  廖钺

  (1919年—2006年4月18日)

  性别:男

  享年:87岁

  籍贯:广东紫金

  生前职业:退休前任广东侨联副主席

  生前住址:五羊新城

  刚刚整修过的房间堆放着很多书,陈碧琳用了好一会儿时间终于找出了老伴廖钺的诗集——一本发黄的册子,上面有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写的序。和廖钺的书画、自传一样,诗集未出版。把它们整理出版是廖钺生前的愿望,也是陈碧琳即将着手的工作。

  侨史留名创两“第一”

  廖钺自传的副题叫《一个归侨叙零》,主题还没有定。该书记叙了他作为一个归国华侨的一生。廖钺的一生都在忙着为华侨树碑立传。“他这一生搞了两个全国‘第一’。”比廖钺小16岁的陈碧琳说。

  第一个“第一”是创办《广东侨报》——全国最早的侨务省报。该报是上世纪50年代廖钺任广东华侨事务委员会宣传处长时创办的,“当时廖老认为让华侨了解国家的华侨政策、报道华侨生活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就有了这份报纸。”

  文革中,廖钺被打成“南方小吴晗”。当时华侨被认定与资产阶级有关,而搞华侨工作的人自然也难逃罪责。

  文革刚结束,人们仍心有余悸。时任广东侨联副主席的廖钺和云南的专家学者商量,要成立一个侨史学会。

  有人问他:“你不怕资产阶级啊?”廖钺不理会这些,他曾说,“华侨有一部血泪史,我们要树一个华侨爱国的碑。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写,谁写?”很快,上世纪80年代,他的第二个全国“第一”——广东华侨历史研究学会便诞生了。廖钺投入全部精力,10年内写了50多篇有关华侨的论文。

  性情中人爱交朋友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是廖钺送给暨南大学研究侨史的副教授王绵长的诗句。“我们的感情很好,有一阵子我好几个月没去他家,他就写诗句送我。”

  王绵长和廖老结识于廖老提议成立侨史学会时。当年王绵长写了一篇《华侨出国原因初探》,是廖老补充和修改的。文章登出后,反响特别大。“他是个工作狂,只要有工作,就通宵达旦地做。”

  “廖老为侨史奉献了一辈子。”曾任广东侨联秘书长的何宏兴说。“廖老临终前还写信给侨联新领导班子,提出好多宝贵的建议。”何宏兴说,和廖老聊天一点代沟都没有。

  “他喜欢交年轻朋友。有一次他在越秀山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临摹一幅书法作品,廖老看他描得很认真,就走上去对他说:你不要描了,这个书法家我认识,我请他写一幅送你。这个天津的年轻人叫顾志新,是一个书法家,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陈碧琳说。

  秀才“造反”一举成功

  1919年,廖钺出生在紫金县的山区。“家就在山坡上,穷得很。”陈碧琳说。家里虽穷,廖钺的母亲和祖父却极力支持他上大学,终于把廖钺送到广东文理学院,随后转到厦门大学,又转到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43年廖钺从中大毕业后当过老师、编辑,因所在的《每日论坛报》遭反动派查封,被迫去了香港,1945年加入民盟。

  在香港,27岁的廖钺成为达德学院的教授。不久,经济学家卓炯邀请他到泰国南洋中学文科专修班当讲师,但这所学校因其激进立场被查封,廖钺等二三十人被捕,后在泰国华侨的极力营救下被无罪释放,秘密地从山路步行到云南边区。

  此后,廖钺在边区参加了游击战,“他没有打仗的经验,但居然打出一片根据地来,在云南澜沧建立了人民专署,他是专署秘书长,而且拉出了一支队伍。”陈碧琳说起廖钺这段秀才造反的经历显得既自豪又迷惑。

  晚年,廖钺寄情山水,常出去旅游,每到一处,都要作诗作画以作纪念。“文革”期间,廖钺下干校,蹲牛棚,别人打牌喝酒的时候他就练书法;晚年视力降低,往往只凭感觉走,笔墨狂放,自成风格。

  本报记者丰鸿平实习生慕夏溪

  图:

  廖钺书法作品。

  晚年廖钺。

  (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