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新闻调查》十年显舆论监督艰途勇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1:03 四川新闻网

  从1996年5月17日开播至今,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节目《新闻调查》走过了十个春秋,“探寻事实真相”一直是该栏目的宣传语。最近,栏目制片人张洁在谈到“真相是什么”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表述:“真相就是正在被遮蔽的事实……真相有时被权力遮蔽,有时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无意识遮蔽。”寥寥数语,足以见证十年来中国新闻监督的艰辛殊途。

  古往今来,人们无论探求真理,还是渴望知识,都是在寻找世界的“真相”。而“什么是真相”以及“如何获取真相”更是人们持久关注的重要话题。

  什么是“真相”?从传播学角度上说,“真相”就是不被污染的真实信息。所谓“真实”,就是说信息的发送者在发送信息时没有说谎、没有制造虚假的意象欺骗受众;所谓“不被污染”,则是在具体传播过程中,该信息不因权力、商业以及偏见等原因加入噪音而导致失真。

  那么,真相如何传播?舆论如何监督?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真相会被遮蔽。

  首先,信息发送者可能会遮蔽真相。显然,说真话和说假话的人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真相”的求取。而舆论监督,就是真话与假话的一场对决。譬如说,最近有则新闻指出,在河南某些县市的个别部门领导为“争当劳模”,在申报省劳模时把自己的身份填报为工人、农民,于是便有了交通局局长填报为“养护工”,财政局局长填报为“会计”这样的“体恤民情”。造假官员以如此恶劣的手段骗取荣誉,若是不被舆论揭穿,真相岂不是要被永久遮蔽?

  其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真相可能被扭曲。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人们会因为自己的喜恶不断过滤掉一些被其视为“有害”或者“无用”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因部分传播而失真。从这方面说,在真相或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信息减弱和噪音增加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新闻调查》等大众媒体在践行舆论监督这一社会职责时,会不断受到一些利害相关部门或者个人的“攻关”(甚至报复)。所谓“攻关”,实际上就是用攻关者自己的虚假信息替代并颠倒原有的真实信息(真相)。不难想象,这种“攻关”一旦奏效,原有的调查与报道就会被取消或者搁置,最后结果必然是真相在传播中失真或者中断。而真相一旦被遮蔽,谎言便会走向行动,便会从此作恶多端。不难想像,一个没有舆论监督的世界是不完整也不可靠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二手世界”。

  值得庆幸的是,真相的传播并不止于信息发送与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与解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坚守真实世界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意义的完成取决于意义最后的解读者。同样,舆论监督不止于新闻监督,它必须建立在每个人都能表达监督的基础之上。我们相信,人人都能自由思想与自由表达是避免谎言遮蔽真相的最有力武器。中国人之所以对孙悟空赞不绝口,就是因为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会识别乔装打扮的妖怪。当造假官员的丑事因被揭黑记者识破而变成丑闻时,我们同样会为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心生赞叹。

  不可否认,好奇心与对真相的渴求乃是出于人的本性,而探求世界的真相,既是人类进步与向上的源泉,也是动力所在。我们该如何获得更多的真相?简而言之,就是要说真话,因为真相基于真实;就是要让大家都有机会说真话,因为每个人不可能百分百的客观与真实,各种信息必须交叉验证。我们相信,在信息充分传播的基础上“交叉验证”将是我们明辨是非、获取真相、击败谎言的必由之路。

  而新闻之广探,调查之深入,为喉舌,为耳目,不仅自身履行抵抗谎言、追寻真相之天职,更以此艰途勇进的努力和坚持,将真相真实之宝贵、舆论监督之价值大写于时代,广布于社会,打造出现代意义的国民意识。事实上也只有如此,舆论才不仅为媒体所专,监督更可形成公众之习惯,真相,才越来越不可能被遮蔽、被遗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