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殊土壤促爱心大树枝繁叶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1:53 南方新闻网

  解读

  这个城市,大多数人来自天南海北,没有太多的乡族联系,说着各自的方言,忙碌着各自的事情,但这丝毫不影响爱心互助之风吹散开来。丛飞、郭春园、曾柳英、高敏……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感人故事,让很多国人不断求解深圳浓厚爱心的促动力。是什么让这里的人如此友爱,是浮萍相聚的互相怜惜?是相似愿望的志同道合
?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现代演绎?

  其实,答案不是最重要的,当助人为乐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为后,人们已经习惯生活在这融洽的家的氛围里,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也享受着别人的爱心。

  深圳魅力,由此厚重!

  2006年4月25日上午10时,深圳广播电台89.8新闻频率直播丛飞遗体告别仪式。

  采取电台直播的形式,是治丧委员会临时作出的决定,因为在遗体告别仪式前两天,他们已经得知将有上万市民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丛飞,出于维持秩序的考虑,治丧委员会不得不通过直播形式“阻止”一部分人前往现场。尽管这样,最终还是有4000多市民自发到殡仪馆,向这位深圳的“爱心大使”表达最后的敬意。

  “这是我在深圳这么多年参加的最隆重的追悼会”,一位在深圳从政多年的官员事后发出这样的评价。

  市民对丛飞的承认和赞许,也就是对爱心的承认和赞许,爱心在深圳形成了互动。市民承认并积极参与到爱心活动中,使得深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爱心行为、互助之风日益盛行,在一个被广泛认为缺乏亲情和乡族关系的城市里,这种风气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19个人的尝试

  全国最早的义工组织,将服务和帮助广大外来青工作为使命

  “丛飞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在丛飞遗体告别仪式的当天下午,市文明办组织了一场座谈会,市文明办主任段亚兵将丛飞现象的必然性概括为其身后早已形成并日渐广袤的爱心土壤。

  “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2478”,每次出场时,丛飞总是要强调自己的义工身份,这是他爱心的起点,也是整个深圳爱心、互助成为风气的发端。

  1989年9月20日,深圳团市委青年权益维护部开通名为“为您服务”的热线电话,19名热心人士经过挑选参与进来,他们也成为深圳历史上第一批义工。

  巫景钦是这19人之一,他后来担任市义工联秘书长,现任深圳团校常务副校长。巫景钦当时并没有参与到事先的筹划,他是后来热线电话将要启用时被团市委聘请为热线咨询员的。最初提出开通热线电话的是时任团市委青少年权益部部长的何学文,“何学文主要负责青少年权益的维护工作,他在跟一些团干聊天时,团干们把基层青年的一些需要说了出来,大家讨论后认为应当设立一个服务渠道”。巫景钦回忆说。

  团干们所说的基层青年的需要实际上是大量外来青工的无助,这也正是当时深圳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深圳当时兴起大量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非常突出,许多外资企业员工遇到问题、受到伤害没有地方申诉、求援”,全面概括深圳义工发展的《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把为外企员工解决问题列为深圳义工产生的动因之一。

  “设立热线就是考虑到当时的社会需求”,巫景钦说,当时来深圳创业的大多是单身年轻人,不像在家乡的时候有很多亲戚朋友,在深圳可以说是举目无亲,他们在情感上、工作上遇到问题便没有人可以倾诉,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19个义工就这样开始了尝试,他们接受咨询和投诉,对于外来青工反映的工作问题,他们联系有关政府部门去企业协商解决,而对于他们生活情感上的困惑,也如朋友般与他们敞心交流。“热线的核心定位就是服务和帮助”,巫景钦说。

  羞于启齿的尴尬

  爱心不能被广泛理解,送出爱心的人只能“忍气吞声”

  19个人摸索着开展义务服务后,现实的需要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一开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需求量”,巫景钦说,一开始他们为了扩大热线的影响,要拿着海报到处去贴,后来当人们知道有这个渠道之后,电话便越来越多。而且除了接电话安慰同情之外,义工们更多的工作是跟进电话里面反映的情况,“原来只想着做些心理辅导和咨询,后来才发现后续工作量很大,19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不能满足需求”。

  巫景钦回忆说,他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一名在工厂打工的年轻人打来的,因为与上司发生纠纷,投诉又得不到处理,这个年轻人觉得很冤枉,一拳将老板办公室的窗户玻璃打碎。厂里为此要开除他,还要扣除两个月的工资。了解情况后,巫景钦一方面拨通厂领导电话进行沟通,一方面建议小伙子将窗户修理好,并道歉承认态度不好。经过几番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仅这一个电话,巫景钦就跟踪了3个多星期。

  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团市委决定扩大规模,并派人赴香港取经,之后深圳市义工联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义工组织,随后开始面向社会招募会员。从这之后,参与义工队伍的人数不断翻番。

  与如今市民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到义工队伍中形成对比的是,在义工队伍初创的时候,他们的爱心并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起初很多市民认为,深圳是个市场经济社会,人们来就是为了赚钱、淘金,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无偿帮助别人”,巫景钦说,一开始人们不仅不理解义工,甚至有人认为义工们动机不纯,认为他们只是想出名而已。

  在这种氛围下,面对社会上一些误解甚至是尖刻的评论,大多数义工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义工,怕被人笑话,“许多义工对家人、同事、朋友都不敢说,怕人家说脑子有病,就这样过了五六年”,巫景钦说,深圳义工人数从注册时的46人,到1993年的400人,1999年的3万人,如今,深圳的注册义工已经达到15万人,登记项目义工超过52万人,这个数字让全国都要刮目相看。

  爱心背后的动力

  强大的外部社会和自身心理需求,让爱心人士前赴后继

  尽管大家并不是完全理解义工们的爱心行为,但是数十年来,义工以及民间爱心人士的队伍却在不断壮大,人们对深圳为何能成为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充满疑问。

  从外部环境来说,社会有着广泛的现实需求。“深圳是个特别需要关爱的城市”,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剖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深圳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竞争压力大,会带来很重的心理负担,这种情况下需要有社会的关怀,第二,深圳是移民城市,来创业的人多是独自一人,在故乡遇上不开心的事可以有亲人朋友的情感转换,在深圳没有倾诉的地方,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任何一种事物只要有需求就会被社会成员普遍感知”,乐正说。

  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学者胡野秋也持有相同的观点,“深圳亲情关系缺位,情感资源相对短缺,人们对关爱反而有着强烈的渴求,人们在打拼中希望寻找到新的情感黏合剂,套用短缺经济学的原理,需要什么便会产生什么”。

  胡野秋认为,从资源短缺角度讲,深圳恰恰缺乏内地的那种亲情社会和人际社会的氛围,缺乏内地的亲情和人际关系,而这恰恰是深圳爱心行为发生并发展的关键诱因。

  “周边没有亲戚、好友,一旦脱离原来的社群关系之后,就需要有新的填补,不然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无所依靠,在内地除了单位之外,还有很多组织,深圳除了单位之外,人是绝对自由的,人们渴望迅速建立起新的社群关系,而义工组织刚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就是一种心理需要,找到内地的感觉”,一位资深义工说,说白了,起初一些义工进入义工联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心灵寂寞,希望找到群体主动融入进去,“说不好听也就是打发时间”。

  此外,经济基础的相对优越也直接导致了爱心人士趋之若鹜,《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的编者认为,深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人们生活越富裕,经济条件优越,在获得自己的幸福时亦产生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愿望,而这种愿望会越来越强。

  《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曾经在义工中进行过问卷调查,有小部分义工在谈到自己参加义工的目的时也表示,是出于增加工作经验或社会经验,为以后找工作做准备,该书的编者认为,尽管如此,这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动机也无可厚非,是值得倡导的善举。

  学雷锋的新内涵

  做好事有了新口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习雷锋有了时代元素

  2005年10月17日,市民老麦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表示要组建“义务抓贼队”,邀请市民一同参与,“想一起抓小偷的来报个名吧,大概6、7人一组,我们抓小偷去。”

  老麦在邻居中被称作“神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义务抓贼,抓了贼后送到社区治安队,由治安队送到派出所,抓贼的经历已经有20年了,抓到的贼也有上千名。他从贼人那里缴获了200多个长钳子、起子、刀、刀片、老虎钳子等,这些成为他抓贼的见证。在深圳市治安状况较为严峻的形势下,老麦的这个行为让不少人感到温暖,他的邻居都觉得有这样的人在有安全感,甚至会及时向他“汇报”小区周边的情况,提供线索。

  近年来,在义工营造出来的整体社会关爱的环境下,诸如老麦抓贼这样的民间自发的爱心行动不断涌现。

  老麦的帖子发出后,在短短时间内,就有几十人跟帖响应,要与老麦一同抓贼,普通市民对这种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具有较高的热情。“这体现出了市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不公正不好的事情就想去制止”,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说。

  巫景钦也认为,爱心行为并不能解决众多问题,发挥的实际效果是比较微弱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所带来的间接效应,爱心行动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看到社会的关心和爱心。而且,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下岗、失业等问题,单纯用经济手段、政治手段不可能解决,必须通过包括文化、福利在内的综合措施才能解决,而义工以及爱心的行为实际上帮助社会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是起到积极意义的。

  深圳的爱心文化还让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有了新的内容。“按照原有思路,在帮助一些弱势群体时,往往会发动群众‘学雷锋、做好事’,这种运动式的帮助活动不仅在效果上受到限制,而且在如今的时代已经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一位资深义工说。

  胡野秋也表示,如今如果只简单地说奉献未必行得通,义工就是给“学雷锋”注入了新元素,提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口号,这是在奉献的基础上强调了一种回报,“现在的时代毕竟是物质化时代,这种新型的付出与得到的概念是对雷锋精神的放大和重新解读”。

  爱心的数量与质量

  爱心不是唐僧肉不应泛滥,量力而行更为珍贵

  在深圳爱心互助风气盛行的今天,爱心的形式以及其所起到的作用便越来越受关注。

  爱心要不要门槛,这个在1994年前后被争论的话题又再次被提起。在1994年以前,市义工联曾经有规定,注册义工必须要有大专以上学历,1994年,这个规定被取消,之后义工队伍迅速壮大与这个规定的取消有直接关系。

  从常理上来说,爱心不应有门槛,可是如果谁都打着爱心的名义,不可避免会出现爱心泛滥甚至是过度的情况。从义工方面来说,准入门槛低将会影响到服务质量,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巫景钦对给义工设置门槛持否定态度,“以前规定14周岁以上才能做义工,其实越小参与越能对人生起到重要作用”,他认为不应该有门槛,而是要在服务领域上有所区分,有些特定的服务领域可能需要高一点学历,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准入门槛不变的情况,义工要保证爱心的质量只能通过培训以及引入专业人士来实现,团市委目前已经在龙岗和宝安开展社工的试点,将通过社工与义工的结合来提高服务的水平,义工联也有意聘请专业人士参与义工的服务,让义工的爱心能够有更实际的效果。

  民间自发的爱心力量逐渐被激发,为了让爱心能起到正面的效应,他们的爱心也需要被引导。巫景钦说,做好事一定要找到最佳的方法,就是不要有副作用,做纯粹的好事,“比如老麦的义务抓贼队,让我很敬佩,但是在法律上,在人身安全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奉献爱心的渠道非常多,应当坚持做一些合情合理的,没有副作用的事,现在有的人做好事有一些激进行为,是不是做好事非要那么激进,就像国外的环保组织那样,烧别人车难道就是环保吗?”

  除此以外,相关专家也提出,社会上对爱心的理解也应该有正确认识。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现象困扰着广大义工,“很多市民将义工当成唐僧肉,比如放学接小孩,家里要打扫卫生,都让义工来,如果被拒绝还要被他们骂”,一位资深义工说,社会上滥用义工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时候执法部门因为执法人员少,会申请义工参加,这些都让义工非常尴尬。

  运动路线

  义工联成立

  1990年,深圳义工联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正式注册成立的义务工作(志愿服务)团体,在全国引起轰动,团中央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将志愿服务向全国推广。

  爱心一族组建

  1995年,宝安沙井爱心一族正式成立,十年如一日做好事,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爱心事业的一面旗帜。

  关爱行动启动

  2003年12月,深圳启动首届关爱行动,围绕“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主题,开展一系列送温暖活动。之后关爱行动每年举办,成为深圳爱心的品牌活动。

  义工法规出台

  2005年7月1日,国内首部义工法规——《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正式实施,通过法律的规定,让义工服务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当选文明城市

  2005年10月26日,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诞生,深圳光荣当选。精神文明是文明城市评选的一大测评标准,深圳浓厚的爱心氛围为最终当选全国文明城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专题统筹:

  本报记者李斌申华伟

  图片统筹:

  本报记者亚牛

  采写:

  本报记者孙天明

  摄影:

  本报记者孙涛

  图:

  运动榜样

  2005年6月,丛飞住院时向看望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丛飞:深圳爱心大使,2006年4月20日去世。从1994年踏入深圳这片热土后,丛飞就开始了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的爱心之旅。春秋十载,丛飞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达到3600多小时,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捐助失学儿童178人。就在生命最后时刻,丛飞想到的依然是别人,他捐献的眼角膜救助了4名失明者,将唯一值钱的家当——钢琴,送给了残疾人康复站。

  2005年2月,郭春园的儿子捧着父亲的遗像长跪不起。

  ●郭春园:2005年2月26日病逝,著名骨科专家,名老中医,一生坚守“生命无价,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成千上万的病患者。从医60余载,在古稀之年无偿献出13个祖传秘方。为了不影响给病人治疗的效果,他坚决不愿切除因长年辐射病变的手指;他躺在病床上仍不忘给病人看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2002年8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与曾柳英(左)亲切握手。

  ●曾柳英:深圳爱心一族创始人。宝安区沙井镇退休职工,1995年,带领3个儿女和9个村民,成立了以“扶贫帮困”为宗旨的爱心一族协会,义务为群众、为社会服务。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替双职工照看孩子、接济生活贫困的邻里乡亲……曾柳英和“爱心一族”从身边事做起,形成一股爱心之风。1995年至今,曾柳英为社会义务服务上万小时,是深圳义务服务时间最长的“五星级义工”之一,曾被评为深圳市“义工标兵”称号。

  深圳义工时常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一位义工代表正递上生日

蛋糕,为八旬老人祝寿。

  (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