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做“普通劳动者”未必庸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2:01 生活报 | |
舒圣祥 据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大型联合调查显示,在年龄为10到20岁的青少年之中,最受青少年青睐的职业是老板或者商人(19%),其次是政府官员或者公务员(17.5%)。另外,影视明星、自由职业者等也是热门选择。“普通劳动者”则备受冷落,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5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按照我们固有的思维,这样的新闻引起老师和学者们的忧虑,几乎是必然的。有老师说,这是社会上普遍充斥着的商业文化和实用主义,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价值观庸俗化;有人认为,是功利色彩形成的竞争和攀比氛围,让他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在薪水、社会地位方面高人一等。 然而,不愿做“普通劳动者”,真就是价值观庸俗吗?就是功利吗?当然不是。 “普通劳动者”是一个意义不明确、涵盖范围很模糊的词组,所指的应该是普通职员、工人、农民之类吧。在现实中,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占所有劳动者的绝大部分,那么是否意味着正在“普通劳动者”岗位上辛勤工作的人们,就非常乐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呢?我看未必,只不过他们已经过了“憧憬未来”的年龄而必须面对现实罢了。显然,青少年愿不愿做“普通劳动者”与将来是不是“普通劳动者”并非一回事。 假如我们愿意稍许诚实,我们为之奋斗的“成功”里又有多少不功利呢?比较高的薪水、良好的发展前途、受人待见的社会地位,我们不正是这样追求的吗?只要在宪法的许可范围之内,青少年表达他们的职业理想是可以庸俗的,这种可贵的诚实,比人人口是心非地说“我愿做一名光荣的普通劳动者”要强一百倍。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本性如此。当现有社会评价机制对“普通劳动者”的评价过低,乃至处于评价结果的最底层时,青少年不去选择它,这是积极向上,而不是价值观庸俗。因此,对于青少年不愿做“普通劳动者”不必过度忧虑,真正值得忧虑的倒是:我们为何如此听不得孩子们的真话?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