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留守儿童”与“免于贫困”的权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2:23 红网-三湘都市报

  ■本报评论员 石横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生而不幸,降临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这几乎注定了他们的童年是灰色的。当别的孩子撒着娇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只能在“草样年华”中寻找奢侈的快乐。而更加不幸的是,在他们还嗷嗷待哺时,他们的父母就远离了他们,到遥远的地方挣取血汗钱。在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
存在。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家住浏阳金刚乡沙螺村的小女孩陈思敏就是这样一名“留守儿童”。似乎世间所有的不幸都找上了她,她才2岁,生命才刚刚开始,但5月15日这天却成了她的“祭日”———她死了,死于溺水。从此,奶奶的衣襟下再也没有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妈妈的电话中再也没有她深情的呼唤。此时此刻,我们被巨大的悲痛包围着,但我们实在不知道谁该为这个幼小生命的突然逝去而负责?是她的奶奶吗?不是。奶奶已经足够苍老,两年来,她以年迈之躯、一己之力照顾着自己的孙女,我们还能苛求她什么?那是小思思的父母吗?显然也不应该。贫穷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骨肉,背井离乡去争取生活的曙光,他们有错吗?看起来,谁都没有错,可小思思毕竟非正常死亡了,必须有人为此而负责。

  指责小思思的亲人是苍白无力的,也是不公平的。我想,如果可能,小思思的父母和奶奶都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孩子的命。看着骨肉分离而无可奈何,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事实上,这种最痛苦的事又岂止是陈思敏一家遇到,中国的千万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因为“留守儿童”疏于呵护而引发的悲剧不知凡几。陈思敏的悲剧像一把尖利的刀子,戳到了时代的最痛处。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中国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速度,但除了为数不多的“既得利益者”,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普遍贫穷,甚至有人慨叹,这是一种“世袭的贫穷”,一代又一代,贫穷像幽灵一样徘徊不去。贫穷的人们一幕幕的颠沛流离、栉风沐雨、骨肉分离,构成了繁荣世景下苍凉的另一面。我想如果我们对这个沉重的背景有足够的体认,我们就能明白,与其纠结于诘问谁应对陈思敏的死负责,不如问谁应对陈思敏的家庭贫困负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奢求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富有,我们所想要的只是他们都能“免于贫困”———这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权利。但愿陈思敏以及像她这样的孩子的死,能换来政府和社会的警醒和重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