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血统论”可休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00:14 红网

  鲁迅的曾孙女、今年22岁的周璟馨参加台湾综艺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她的身份引起了媒体的很大兴趣,于是有记者辗转联系到了远在台湾的周璟馨。周璟馨表示自己从小就知道了祖父是鲁迅,但自己对鲁迅不太了解,只是零散地听到家人的相关谈论。(见《重庆时报》5月18日)

  看了这条新闻,我真是忍不住了:现在的某些媒体实在太无聊了,关注过了“名人
”,现在又来关注“名人之后”。譬如,“孔子多少代传人”,“李小龙的传人”,“鲁迅的儿子”,“鲁迅的孙子”,“霍家后人”,“叶赫那拉氏后裔(叶莺)”等等,不一而足。而另一些“名人之后”,都在被媒体像发掘新大陆一样的“发掘”出来,以供谈资。另外,这一类新闻的导向都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就是很想从“名人之后”那里发现出一点“名人”在生前所具有的特征,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一旦“名人之后”和“名人”在行为或者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差异,那么不孝的“帽子”马上就飞来了。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谈论也最好不能扯到三代,甚至我认为现在在谈到某人的时候,如果再在其名字之前套上个定语,诸如“鲁迅的曾孙女”之类的,这便是在怪异的“血统论”的支配之下产生的说法。这对于这位“后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种做法的害处有三。

  第一,这消解了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是上一辈的人给的,但就生命的本质来说,每个人都不属于任何外在的东西,他只属于他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完成。任何个体的价值都应该得到肯定和尊重。然而,在以上的新闻中,记者感兴趣的不是周璟馨本人,而是鲁迅。与其说是在关注周璟馨的现状,不如说是在关注鲁迅的“身后”。而这则新闻给我们的引导是:周璟馨是否是周璟馨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她是鲁迅的曾孙女。在这个“鲁迅的曾孙女”的光环的“覆盖”和“紧套”之下,我们看不到周璟馨的个性。就拿周璟馨的爷爷、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来说。周海婴在北大念书的时候,和朋友在宿舍打扑克,马上就有人向校方打小报告,于是校方的领导找他谈话:“你是鲁迅的儿子,你怎么能够打扑克呢?”

  第二,这会让个体变得没有个性。这是沿袭了第一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只有在被肯定的情况之下,他才有可能有个性,然后独立的生活。“被肯定”和“有个性”是一个“二合一”的过程。还拿周海婴来说。他的一生可谓是全部献给他的父亲,忙着打各种各样的关于鲁迅的官司,追讨赔偿然后献给公益事业,但是他自己喜欢的无线电事业就此落下了。“剥夺”了他理想的是外界给他戴上的“鲁迅的儿子”的光环,这种光环就好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咒语”如下:“你是鲁迅的儿子,你怎么能够……” 鲁迅在给海婴的遗嘱中说,忘了我,好好生活。显然,对于海婴,鲁迅希望他能够脱离他的光环,而“勇敢的成为你自己”。但是我认为,不管是海婴本人还是外界都没有能够理解鲁迅的意思。

  第三,强调“血统论”,还会导致“后人”吃祖宗饭。这是不能不强调的一点。某些没有独立人格、一无是处的人,只因生来就是“名人之后”,就不需要辛苦付出,顶着列祖列宗的头衔,大吃祖宗饭。四体不勤,但在祖宗的庇荫之下,竟无端的享有比普通人更好的待遇,什么“国家特殊津贴”、“政府特殊补助”之类的(这些钱其实都是普通人的血汗钱)。这样的情况我们见的还少吗?

  由此可见,“血统论”可休矣!

稿源:红网 作者:纪龙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