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热土托起辉煌的书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09:06 东方网

  陈燮君作品集

  从小与书有缘,长大了与图书馆有缘,想不到在20世纪中叶,又与筹建上海图书馆新馆有缘。

  1995年10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上海图书馆新馆建设进

入了最后冲刺阶段。领导班子重新组建,我被组织上从上海社会科学院调入上图上情新馆所。馆所新班子的领导成员奔波于工地现场,集思于搬迁运筹,忙碌于职工培训,用心于智慧凝聚。经过全体职工的日夜奋战和新馆设计者、建设者的全力以赴,于是有了1995年底的结构封顶,1996年12月20的部分开放,1997年的全面建成。虽然几年过去了,而且又因工作的需要调往上海博物馆担任领导工作,但是对那些筹建上图新馆的日日夜夜,依然难以忘怀。今天采撷几个片断,以期加入笔歌墨舞之列,悉心留驻那段辉煌的历史。

  在紧张、热烈、充满节奏感的日日夜夜,我们并没有放松理论武装,深深感到正在营建的辉煌的书乡基于上海国际大都市这片热土,一流的现代化的图情新馆所理应基于科学的规划和坚实的理论探索。新馆所顺利制定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它描绘了跨世纪的蓝图:1996~2010年,是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以后初见成效、大展宏图的重要时期,上海图情新馆所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以“一流、文明、创新”的精神风貌、重大的体制改革、优质的服务水准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顺利实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奋斗目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这里将成为上海“信息港”的枢纽之一、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现代化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点。馆所还以跨世纪的新馆所建设为主题,及时召开了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开创图情事业新局面、信息产业与信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及其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外理与文献开发利用、教育培训与科学管理等方面加强理论导引。深入的理论研讨颇具启迪意义,使我们进一步懂得:上海图书馆新馆诞生于世纪之交,它的硬件系统堪称一流。无论是楼宇建设,还是设备购置、计算机网络配备,都受到了世纪之交的中西建筑风格和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整合。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合并,跨出了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地促进图情管理向多功能转变,信息载体和内容向多元化转变,信息网络向电子化、增值化转变,信息服务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变。硬件设施条件的极大改善,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加上在“新世纪”和“新馆所”双重效应的意义上促使读者对新馆一流服务水准的期待,迫使我们既要讲究服务态度,又要改进服务质量;既要提倡文明服务,又要关注“现代文化态度”;既要运用管理方法,又要重视服务方式……要从服务方式的变化着眼,加大管理方式的变革力度。要认识世纪之交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已从“物流-人流”的管理到“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管理,从“书本位”管理到“人本位”管理,从单一指标管理到科学指标体系管理,从“精确”的时空边界管理到“模糊”的时空边界管理,从传统型图书馆的管理到“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以科学指标体系为例,应探索先进图书馆的“科学”原则、“优势”原则、“可比”原则、“操作”原则和“动态”原则等科学指标分解的基本原则,积极设置资源配置、“软”“硬”水准、功能集成、对外拓展、学术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等组合而成的科学指标体系,以科学指标体系规范、协调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我们还从图情一体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论述图情联体发展有利于信息资源结构优化,有利于强化信息资源开发,有利于信息功能与文化功能交融,并深层揭示了图情携手发展的运行途径,即信息资源收集一体化,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信息资源开发多元化,信息服务社会化和功能效应规模化等,以在结构功能块建设方面进行系统整合,引发重点突破,以图书馆学理论层面上的辛勤耕耘来赢得图书馆工作的新的丰收。

  在紧张、热烈、充满节奏感的日日夜夜,我们深感正在书写上海图情事业的崭新篇章,应该为这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留下历史的记录。经过日以继夜的辛勤工作,新馆所很快编纂了《新馆开馆纪念集》、《馆藏精选》和《书话掇英――中外读书语录集锦》。顾廷龙名誉馆长题写三本书的书名,为之增色。《新馆开馆纪念集》涵盖庆典贺词、呕心沥血、名人新语、四海丹青、家珍瑰宝,刊用的贺文有蔡尚思先生的《再论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胡道静先生的《祝愿》、杜宣先生的《知识宝库,智慧之门》、徐中玉先生的《扩大服务,前途无量》、冯英子先生的《龙飞在天》、范泉先生的《书缘--我与上图15年纪事》、王元化先生的《对上图寄厚望》、徐开垒先生的《为上海读书界欢呼》、唐振常先生的《贺上图新馆开馆》、邓伟志先生的《巨型图书馆的作用》。《馆藏精选》设有古籍揽胜、遗墨留真、碑帖菁华、近代珍籍和西文拾贝,集束介绍了蜚声中外的馆藏历史文献。为了纪念新馆开馆这一书史庆典之日,馆所学人遨游书林,采撷书语,品味书论,编纂书话、选编《书话掇英――中外读书语录集锦》,与读者分享书乐,共识书理。钱君匋、杜宣、王元化先生为此书题了词,使本书为之添彩。同时,此书选用了几幅为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而作的有关读书的字画,添上几份读书的雅趣。书论不尽出妙语,为有书源活水来。书话掇英识书理,孕育一代栋梁才。这本书像一片绿叶,飞入读书的热潮中,悠悠飘进寻常百姓家,传递了中外书话妙语,同时,及时传递了新馆开馆的讯息。

  在紧张、热烈、充满节奏感的日日夜夜,馆所的职工和关怀新馆建设的文化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之提供了极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筹建处的同志们辛勤、有序地工作着,各部门协调地整体推进各项工作。新馆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们齐心协力,在上海这块热土之上出色地演奏了书乡建设的时代交响曲。是呵,面对勃然崛起的都市书乡,真是感慨万千,怎不令人感奋!在许多次会上,我们都直言,只要对这些催人奋进的日日夜夜作出真实的记录,就是气势磅礴的图情事情发展的史诗:83000平方米的新楼雄伟而典雅。55.6米与106米的两座塔顶高楼和错落有致的裙房被大片绿地环抱。新楼内设多层总书库、开架外借书库、中外文新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和演讲厅、多功能厅、展览厅、学术活动室、声像资料视听室等,配备电子计算机系统、文献缩微复制系统、声像系统、通讯系统、各种传送系统和方便残疾读者的无障碍通道系统……瑰丽的文化风景将涵盖人类知识演进史上的过去和未来、城市文化积淀过程中的广博和专一、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中的激荡和互补。它将以人为本,“以书会友”,以图情事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赢得弥足珍贵的发展空间,以书海文明的深层蕴藏和高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凝聚新的东西方智慧,集散穿梭于知识殿堂的人流、物流和跨越时空的信息流。在那个特殊的时空,广大职工积极投入了“我为新馆所建设出份力”的活动,共有147人提出153份建议,约410条,从新馆所“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定向到文化积淀和教育功能、信息集散的枢纽功能、信息加工的增值功能,信息营销的市场功能等功能定位,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扎实的数据库建设、合理的时空布局到富有特色的视觉形象设计、科学的导读系统,献计献策,开拓创新。新馆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大大激励了广大职工倒计时运作、迎接新馆所开放的积极性。各部门纷纷提交任务分解表,定员定量定时地投入开馆准备……在跨世纪工程的顺利推进中汲取精神动力和倒计时运作,在这里天然合一。紧锣密鼓的新馆所开馆准备得到了海内外文化名人的鼎力相助。日本著名画家宫田雅之先生夫妇专程来到上海图书馆,捐赠先生力作《岚中遗唐船图》:在湛蓝色的天幕下,在汹涌跳腾的雪浪花中,鉴真和尚乘坐的被赋予友好使命的航船艰难地驱前。这幅画的刀法富于变化,线条在整体和谐中或坚挺,或圆韧,极富动感,充分揭示了文化交流的艰难性和友谊使者的坚定性。这幅刻纸绘画作品深深地表达了画家对于新馆所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的良好祝愿。画家在捐赠仪式上风趣地说:“看到这幅画置身于上海图书馆,就像回到了娘家。这次顺利捐画,一次成功,说明比鉴真和尚幸运多了!”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也送来了画作。大作反映了画家一次“小病中的遐想”。画面中央醒目地放着一张病床,床头挂着病人的病症卡,“愚昧”两字赫然入目。输液架上高悬着一本书,显然,画家想表现以知识养料治疗愚昧的发人深省的主题。确实,人类正是用文明的营养液治疗了愚昧,进而在不断战胜愚昧中延续了文明。华君老的点睛之笔让人回味无穷!历史记住了书画家和学者向上图新馆踊跃捐赠书画之举,新闻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整版刊发捐赠书画作品,《解放日报》登载了画刊《向新世纪亮出浓浓的文化风采》,《文汇报》登载了画刊《承载历史重荷的文化庆典》,《新民晚报》登载了画刊《盛大的文化巡礼》……

  在庄严的上图新馆落成之际,我记下了这么一段文字:今天,当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新图书馆作为“世纪之礼”递交给上海市民的时候,当浩浩荡荡的搬迁车流从南京路老馆驶向淮海路新馆的时候,当上海图书馆新老职工欢聚一堂、进行庆典的时候,不仅宣告几代人的夙愿已经得偿,而且宣告上海的图书馆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是夜,我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都市书乡――贺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

  热土托起辉煌的书乡,

  都市亮出文明的交响,

  东西方智慧在这里汇合,

  洋洋洒洒地进行新的文化播扬!

  书乡给都市一个惊喜,

  都市还书乡十份敬仰,

  盛大的庆典圆了一个世纪梦,

  几代人的夙愿从此得偿。

  知识广场上合拢的回廊,

  引起拥抱读者的联想,

  气宇轩昂的塔楼,

  吞吐着古今书香。

  多维台阶式的群楼,

  勉励不断攀登高峰的自强,

  目录大厅的穹隆,

  俯视着文明与愚昧的较量。

  书籍容纳峥嵘岁月,

  字符反映神州泱泱,

  千万册图书排列成历时的帆樯,

  图书馆支撑都市的胸腔。

  没有知识的社会一定遭殃,

  缺乏书籍的城市难免少氧,

  图书承载了历史的重荷,

  书乡凝聚都市的安详。

  面对知识的海洋,

  未必有知识的海量,

  营建文化绿洲,

  开发丰富的宝藏。

  跨世纪的文化工程,

  完成了告别百年的亮相,

  以现代文明的名义,

  向新世纪献上晋千的佳酿。


作者:陈燮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