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资源约束变迁与增长模式提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11:02 四川新闻网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增长模式通常是随着资源约束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的。

  粗放经营的概念最初是针对农业而言的,相当于广种薄收。人们最初之所以会选择粗放经营,是因为土地并不稀缺,土地的产权也没有明确。马克思写道:“那些新近开垦、以前从未耕种过、相对地说比较不肥沃的土地……只要进行粗放耕作,也能长期获得收成。”马克思还举例说,在西部大草原进行耕种之所以能获得剩余产品,并不是由于土地肥力高

从而每英亩的产量高,而是由于可以进行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这种土地对耕种者来说不需要花费什么,或者只需花很少的费用。也就是说,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选择粗放经营是理性的,是最有绩效的。

  资源约束的改变,使得粗放经营转向了集约经营。这种转化是日渐稀缺的土地资源逼迫的结果。在土地资源愈益稀缺的同时,资本和技术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变得相对充裕。为了缓解土地资源稀缺的瓶颈制约,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改善耕作技术,提升耕作效果。

  在这方面,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18世纪西欧和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变迁。18世纪以前的西欧和东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当,都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后,西欧由于转向机器和现代工厂的生产模式,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生产模式仍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东亚。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西欧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东亚继续沿着劳动密集型的路径前进呢?资源约束状况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考察,随着矿物、燃料和新大陆的发现及其利用,西欧的燃料和土地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劳动力。这样的资源约束条件使得西欧在技术创新中强调对劳动的节约,于是他们的注意力放到了有利于节约劳动的发明中。相反,充裕的劳动力使得东亚几乎不需要考虑对劳动的节约,东亚需要节约的是土地和资本,因而没有改变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动。

  为什么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效果差别甚大呢?关键在于它们的特征和功能不同。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增长模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视技术创新,追求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着力于人的素质的提高,进而把知识、技术本身作为商品,大规模地生产开发并应用于经济实践,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劳动密集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以人口众多而不是以人的素质提高为前提,是一种着重于经济总量而不是着重于提升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人均增长量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其总量的增加也是靠更多的劳动投入而不是靠生产力质的突破。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地区最初的经济发展也是以初级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我们得到了发展、赢得了积累,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含量不高,甚至连一些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中的核心知识产权并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是用便宜的劳动力进行成熟工艺序列的简单加工;利润中的大部分分配给了知识产权拥有者,劳动加工只挣得相当低微的加工利润。在企业的国际并购中,我们用的是辛辛苦苦挣得的硬通货,而发达国家用的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中,我们处于生产链的下端。与此同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比较突出,初始的资源约束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应对资源约束状况的变化,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提升经济增长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努力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