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尝试对残疾儿童实施“融合教育”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21:08 新华网 |
新华网成都5月20日电(记者 苑坚)“小向(化名)是个勇敢的孩子,他身体不好,但克服疾病困难,坚持上学,他在我们中间感到很快乐。”四年级老师李芳向全班学生介绍智商只有53的智障儿童小向。 李芳是四川省成都市西马棚街小学的一位老师,她的班级是一个“融合班”,班级里除了几十个正常学生,还有一位智障儿童小向。“我的工作除了要让小向被正常学生接受 ,还要让他们之间互动,形成一种友爱的氛围,同时培养正常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所小学目前作为中国教育部的一个试点,正在进行“融合教育”的探索。已在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广泛推广的“融合教育”目前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西马棚街小学校长李佩钦说:“我们尝试着把智障儿童和普通学生放在同一间教室学习,提供给智障儿童一个正常教育环境的同时,在融合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为一体,从而使智障儿童具有更多的康复和行为校正机会。”中国以前的特殊教育模式大多是将需要特教的学生单独建校,这种把特教学生与普通学生分开的模式被称为“隔离式管理”。李佩钦说,其优点是便于对特教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但缺点是使这些学生孤立起来,使他们回归社会时面临困难。2002年底,中国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召开了一个会议,联合在全国推广“随班就读”,使残疾少年儿童和正常学生进入同一个班级,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使残疾少年儿童脱离了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次会议使超过50万名残疾儿童受益。 西马棚街小学目前有14个融合班,每个班级里都有1至2名智障儿童,小向就是其中之一。他2002年9月进入西马棚街小学一年级融合班时,流出的口水总是把本子弄湿,大小便不能自理,癫痫时常发作,还总是把同学的东西拿走或毁坏。 小向的班主任李芳老师说:“我在学生面前对小向表示关心、爱护和鼓励,拉着他和同学们一起聊天、做游戏,在他乱扔东西时引导他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学生们在我的影响下,对小向的态度由排斥转变为理解甚至佩服。”“如今,小向已经能安静地上课,还经常举手发言,不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甚至发病次数也越来越少。更让人惊讶的是,听写词语和句子他几年来都是100分,要求背诵的课文和古诗也能丝毫不差地背出来!”李芳说。李佩钦校长说,老师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计划,在教学中采用了“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方法,在设定教学目标和环节时特别注意残疾学生应达到的学习要求,例如让他们完成普通学生60%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后单独为他们讲解。 该校语文老师王彩虹说:“正如我们老师所感受的一样:在融合班,孩子们在真诚地互动,每天都有爱的故事在上演。这样的小社会若能推展成一个大社会,那我们的周遭将充满温馨和爱,这也是我们坚信融合教育应该推广的原因。” 李佩钦校长说:“我们的基本理念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归属于普通班级,这一观点使特教的学生感觉到与他人的平等。我们将继续为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而竭尽全力。”(完)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