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离生活远了,离艺术就近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6:00 光明网
陶子(北京剧评人)

  我只是希望,我们从这“一课”里能学到的,不是简单照搬人家零散的技术手段,而是真的理解了,艺术创作,离人、离生活都无法那么遥远。

  在北京当戏剧爱好者今年算是享了点福。继《安魂曲》之后,莫斯科艺术剧院带来的《小市民》再一次把戏剧的美妙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北京舞台上。

  莫斯科契诃夫艺术剧院有着太多世界级的名声,但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从这里捕捉到了真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子。我也分外理解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导演恨斯坦尼入骨,那是因为在国内许多自称学习斯坦尼的人,学的都是装模作样、假惺惺的舞台腔。俄罗斯艺术家在《小市民》中的精彩表现,虽已不是斯坦尼的原始面貌,但仍然可看出导演与演员都有来自斯坦尼深厚源头的艺术功底。也唯有此,他们才能在舞台上于生活与诗情之间、于交错的时空之间酣畅淋漓地自如穿梭。

  从《小市民》我不由得会想到刚刚落幕的《北京人》。从剧作上来说,曹禺的《北京人》与高尔基的《小市民》在构思和情绪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处,都是写的在一个“铁屋子”里生活的不同人群、不同力量的碰撞:社会压抑下老一代的顽固与堕落,青年的苦闷与彷徨,还有新生力量的隐约召唤。两相比较,我们的艺术家显然离斯坦尼的生活与写实要更远些,离据说是“现代”的导演手法更近些:把生活中的对话放大成内心的独白,把写实的场面转化成泛滥的抒情,强调舞台的构图与造型,竭力营造压抑的情绪。虽然这也不失为一种创作的方向,但从整体上看,这显然是把一部丰富的作品扁平化了。我并不认为这是单纯的导演能力或者技术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戏剧创作总惯于从概念出发,忽略了对生活、对人的理解才是戏剧创作的本质。

  只要略作对比就可看出,在《小市民》的剧本里,生活的丰富性,也不过常常体现在人们吃饭、吵架、聊天的变奏之中。但当导演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笔下的台词与动作的层次和速度时,整个舞台就不再是单调的吃饭、吵架、聊天,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流动感与戏剧的紧张感。当那些生活的片断在舞台上自然地碰撞之时,我们就逐渐接近契诃夫意义上的“喜剧”与斯坦尼所说的“生活”了。在此基础上,导演只要在关键处略加点染,人物就变得生机盎然。而且,那些百年前的俄罗斯人,因为与我们面对许多同样的人生问题,也就变得可亲可近。

  能够如此顺畅地把作品的意味传达给百年后的中国观众,显然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有赖于创作者对人对生活的理解力。而《北京人》呢?我总觉得导演煞费苦心在舞台上阐述的,只不过是在重复那些我们在教科书上背诵过的“中心思想”。导演并没有以自己对人对生活的观察去理解作品的丰富性,反而以简单的概念图解作品,过分强调舞台构图、造型,追求情绪的夸张呈现:离生活是远了,但离艺术就近了吗?我猜测,如果是俄罗斯导演来处理《北京人》这样的作品,那一定也是如《小市民》这般妙趣横生,一定也是在生活的嬉闹中,见出一群人的苦闷,见出一个家族和一种文化的衰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定要通过舞美把所谓“寓意”做得分明。

  当然了,把这二者强拉在一起,怎么说都有点太勉强。俄罗斯深厚的现代戏剧传统,自然非我们所能比拟的。俄罗斯艺术家此次的中国之行,实在是让人受益匪浅,是给国内戏剧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只是希望,我们从这“一课”里能学到的,不是简单照搬人家零散的技术手段,而是真的理解了,艺术创作,离人、离生活都无法那么遥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