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星星点灯照眼明--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党支部建设新农村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8:27 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阳春时节,黄平县旧州镇寨碧村的村民们开始了春耕备耕,在万亩大坝上,村民们犁的犁田、寄的寄秧、运的运肥……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走进村寨,看到的是房前屋后、田埂地角盛开的桃花李花,以及村民们满面春风的脸庞;听到的,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体验到的,更是一种种激情澎湃的心境!

  “强班子、树旗子、寻路子”,正是寨碧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们绘就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强班子

  迎着5月的朝阳,在县委书记黎平的引领下,记者来到寨碧村。进村伊始,不少村民就围住记者,争先恐后抢着发言。他们发自内心佩服和感谢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去年,全村实现人均吃粮530公斤,人均纯收入3858元。如今,全村80%的农户装上了程控电话,近2000来个村民用上了移动电话,几乎家家看上了电视……村民们向记者讲述了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治穷致富的一桩桩生动感人的故事。

  1998年,旧州镇党委发现寨碧村村民对原村委会意见比较大,决定改选村委会主任。经过民主海选,王清华以压倒多数当选村委主任。

  当王清华带领村民治穷致富正显效时,有的村民反映他贪污挪用项目款,经县纪委入村调查,王清华不仅没有贪污项目款,为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反而把自家的钱搭了进去。王清华想了很久,为了村里的发展,自己没有时间搞自家的经济,在群众中也说不起硬话。他于2002年辞去村委主任职务,外出打工学艺,每年能挣五六万元。

  王清华走后,寨碧村的工作一下子由名列前茅变成了后进村。镇党委着急,村民们也着急。一天,镇党委书记雷光华得知王清华返村的消息,立马做工作请他出山。2005年年初,在全村年满18周岁以上的村民海选中,王清华以1700多的高票,再次当选为寨碧村委会主任。不久,43名党员一致推选他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党组织的信任,人民群众的期望,王清华身兼两职,备感压力大。他上任后,很快理清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着手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在党内制订了“八颗星党员标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去年12月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王清华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动了全体村民。25名青壮年经济能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

  曾经反对过王清华的村民秦祖珍,如今对王清华这样经济强人来领导寨碧不得不刮目相看。她说“感谢县委、镇党委没有忘记我们寨碧,帮助我们配强了两委班子,俗话说得好,‘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支部!’这下,寨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希望、有奔头啦!”

  树旗子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子。”王清华上任后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加大党员队伍建设力度,对党员提出了争创“八星”要求,对党员户实行公开挂牌,接受群众监督。严格要求党员实行承诺制,对30多名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明确了2至3个帮扶对象和1至2个帮扶项目,党员做到率先致富。支委成员秦祖珍,凭着懂医疗以及运输、屠宰等技术,一年收入达十多万元。

  通过党员“双带”,寨碧村60%以上的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户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自党内开展创“星”活动以来,党员们纷纷向“星”看齐,以“星”为荣,哪里有困难,党员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为了改变寨碧旧模样,实现“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火不用柴”的目标,过上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如今,村党支部一声号召,走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吃苦在前的也是党员。在修筑福众桥时,资金出现缺口,党员们二话没说,你10元、他50元,一下子捐了1700元,其中8名党员各捐了120元,使福众桥按质按时建成。在党员们的模范行动的影响下,全村村民齐刷刷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今年1至4月,全村硬化通村道路2500米、维修沟渠6000米、绿化树种植3000多株;800多户用上了自来水,130多户用上了沼气,农户通电话率达80%,家用电器普及率97%;新修跨河桥一座、小学厕所一座、大型花台30余个、村务公开栏一座。寨碧村变了,变得更加靓丽,村党支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支持和信赖。

  “做梦都想不到,我们农村人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漂亮的房子,喝上甘甜的自来水!”70岁的村民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高兴地指着一幢幢新房子,向记者打开了话匣。“今年,我们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刚开始那阵子,大家都不明白什么叫新农村建设,不怕你们笑我见识浅,起初我还以为是干部们闹着玩的。慢慢的,我发现自己错了,党员村干们没日没夜地动员、领着我们干,图的是什么呢?还不是为老百姓过得更好。村民们看得眼眶都热热的,还能坐着不动吗?”

  “你们问我村里的变化?嘿,变化真是太大了!你们先听我说说,等会儿再去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以前,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路,村口是臭水塘,家门口是污水沟,村中的破烂厕所,臭气熏天,过往时人人都要捂住鼻子。现在好啦,村里主要通道都铺上了水泥路,800多户都接通了自来水,门前种上了花草,连蜘蛛网一样的电线也重新架设得笔直笔直;村口的臭水塘原来水黑得像墨水,如今换上了干净的水,养上了鱼,种上了莲,好看得很。”

  “建设新农村,不但改善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让我们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农村有了新希望,党和政府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谈起新农村建设,村支书王清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是的,寨碧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后,村民们积极投身于“三清三改”,主动修饰农家小院、修路筑桥、改水改厕。村里筹资10多万元,将水泥路修到农民家门口;家家户户正在积极建沼气池,拆除了蹲坑式厕所,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各家各户还对屋里屋外进行全面修饰。

  如今,一个“水泥大道铺中央,绿树花草栽成行,村民生活有规章,电视电话通四方,一个大步奔小康”的新寨碧村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寻路子

  “光住得舒服不是新农村,还要发展新产业,让大伙都富裕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王清华说,村里按照区域化布局,对做大做强椪柑、鱼苗、竹编、豆腐加工四大产业进行了规划。

  村民刘昌州搞建筑当上了小包工头后,每年收入达10多万元。就连缺吃的李少锋搞起家具设计,每月收入也接近万元。党支部瞄准鱼苗本小利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鱼苗养殖基地600亩。贫困户刘玉权在村支部的帮助下,养殖鱼苗20亩,年收入达3.5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

  同时,村支部还积极引导村民科学养猪,全村每年户均出栏商品猪达6头。据统计,2005年全村劳务输出1000余人,全年纯收入达800多万元;从事运输业38户,年收入38万元;建筑业48户,年收入60万元;跑市场找销路的经纪人18户,年收入45万元;养鱼户148户,年收入150万元;养猪865户,年收入156万元。商品猪、鱼苗等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同时,具有历史传统的“牛皮豆腐干”还走出了国门,远销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寨碧人的口袋鼓了起来,近两年,仅修建的花园式洋楼就达126户。

  为实现产业富民的目标,该村围绕四大产业,每年举办培训班若干次。此外,村党支部还按照“民办、民管、民营”原则,组建四大产业流通协会,帮助村民解决发展产业的技术、资金、销售等难题。对家乡的发展前景,王清华充满了信心。“5年后,我们要把椪柑、鱼苗、竹编、豆腐四大产业做大做强,让全村人实现增收致富。”

  王清华当着记者算了一笔账,若按村民现有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来计算,从现在起到2020年仅有14年,人均要实现8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400元)收入,我们还差2900元,平均每年要增收207元。村里1150亩椪柑进入盛果期后,年收入可达到450万元,扩大鲤鱼苗基地600亩,每亩增加收入500元,加上稻田养鱼年收入可达120万元,豆腐干加工80户,年收入可达288万元。仅三大产业人均净增加收入达到2498元,应该说实现小康生活希望在握。

  寨碧村谋求发展强班子,激励致富树旗子,一心为民寻路子,倾心帮扶挣票子的各项举措,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食不果腹到生活宽裕,从茅屋土墙到“别墅洋房”,从泥泞小路到硬化村道……党员的汗水,支部的心血,一如灿烂春光,闪耀在希望的田野上。作者:邱存双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