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与三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9:31 南方日报

  1997年至今,本报记者6进三峡,全记录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进展的历史瞬间

  我们与三峡...

  那个瞬间,印在了我记忆里

  1997年11月8日,我们跟随三峡大坝大江截流工程人员,满场欢呼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与三峡间的情缘。

  1997年、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6年,我们先后6次派记者进入三峡进行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我们与三峡之间有份默契,也许是因为三峡工程本身的重要性,也许是因为三峡人的倔强、乐天感染了我们。

  在采访中,有许多细节上的感动是没法在新闻报道中与读者深入讲述的。其实我们本身也早已融入了三峡里,所以要说说我们心目中那个刻进记忆里的瞬间,也许它并不完美,但它足够真诚。

  ——编者

  1997年,三峡大江截流报道

  1997年11月,本报领导杨兴锋率队采访三峡工程第一次大江截流。何洪伟

  1997年,三峡工程施工报道

  1997年底,原本报记者刘红兵采访大坝施工负责人。何洪伟

  2002年,三峡移民报道

  2002年本报记者秦文纲走街串巷寻访三峡移民,引起当地看门狗的高度警惕。陈军

  2006年,三峡大坝完工报道

  2006年,本报记者莫伟浓在坐船赶往巫山采访途中,偷得“抽根烟”的闲暇。严亮

  图:

  2006年5月12日,本报记者严亮冒雨登上三峡大坝坝顶,采访三峡大坝到顶前的施工情况。莫伟浓

  “2001年,记得我们去了广东对口扶贫的大昌古镇,镇上将有几百名居民移民到广东。临走前,几个几十岁的老先生聚在一起喝杯水酒,他们中有一个就要去广东了,老朋友间很是不舍,道别花了不少的时间。这一去,这辈子就不知道能不能再见了。”

  ——严亮2000年采访大昌移民

  “2002年,当时库区要开始蓄水了,大范围的移民和拆迁工作在进行中。我先到的秭归老城,一个工人在夕阳下挥动铁锤,下面不到100米处,是长江滚滚东流水。当时拆迁范围很大,老城几乎成了废墟和垃圾场,但人们还在那里乐天地生活着。三峡人,真是很难得!”

  ——秦文纲2002年底采访秭归移民

  “该怎么讲移民好呢?如果我们采访的是正在被拆迁搬家的移民,他们的情绪总归是有些伤感的,毕竟住了几十年的老家没有了。但如果去采访搬到新城后的移民,一般又都会说生活改善了,满意。改变是一定要发生的,就看你怎么对待它了。有时我们的采访会让当地有些人很紧张,怕有负面的声音,要干扰我们的采访,这时,事情反而变得尴尬了。”

  ——莫伟浓2006年采访大昌被扣查

  本报三峡报道部分版面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当日报道。

  2001年8月16日,三峡移民到广东报道。

  2002年11月10日,三峡移民报道。

  2006年5月19日,三峡大坝竣工前夕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