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雄坝屹立,世纪圆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9:40 东方网

  蒋萌作品集雄坝断江流,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千秋树丰碑。

  2006年5月19日4时,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最后一仓混凝土开始浇筑,20日下午大坝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这意味着三峡工程最核心建筑物——三峡大坝已全面建成!

  作为中华民族的“世纪圆梦”,三峡工程经历了数十年的讨论论证、积蓄实力与力量,方得以于1994底正式开工。弹指一挥间,近12年一个生肖轮转,工程至今已搬迁库区移民百万人,投入建设资金1000多亿,陆续淹没了一些城镇。而随着工程一项项阶段性竣工投产,显现出的效益更令人欣喜鼓舞——继2003年7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5年9月左岸14台70万千瓦机组提前一年并网发电,今日大坝全线到顶更意味着三峡工程提前两年发挥防洪效益,表明一项世界工程奇迹已然诞生!

  三峡工程所以为国人牵肠挂肚,令世界为之瞩目,既源于其建设规模与移民难度,更由于其蕴涵的诸多“世界第一”——混凝土浇筑总量2800万立方米,施工规模世界第一;完工后水库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为世界水利工程之最;双线5级船闸,规模世界最大;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产生多方面效益,在世界水利枢纽中也首屈一指。

  具体说来,防洪、发电、航运是三峡工程最突出的三大效益。

  三峡水库防洪库容达221.5亿立方米,可调节、削减洪峰流量27000至33000立方米每秒,将极大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条件,特别将荆江防洪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甚至可防止遭遇千年一遇洪水时的毁灭性伤亡,被称“下游六省再无水祸”。可以说这是当代大禹治水的最大成功杰作,造福万民,功在千秋!

  由于地形三级落差,中国水电潜能储量居世界第一。然而,如今中国的能源结构中水电只占约1/4,水电发展潜力巨大。更重要的是,与煤电重污染、无法再生,核电要求技术与安全标准极高不同,发展水电一是环保、二无穷尽、三更符合中国国情。选择怎样的电力供给方式,更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保障、发展战略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三峡电站共有单机70万千瓦机组26台,总装机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每年能为全国人均提供70千瓦时的电力。全部机组发电后,三峡电站将向华东、华中、川东供电,并与华北、华南联网,成为中国电力的真正“中枢”。

  航运方面,浅滩多、暗礁密是以前制约长江航运的最大问题,枯水季不仅很多航道只能单向通行,大吨位船舶更无法行驶。三峡水库建成后,河面变宽,水深增加,可航行货船吨位大大提高,成本却大幅下降,安全性也大幅提升。如今长江货运单船最大吨位已从过去最高3000吨提升至7000吨,全面蓄水到位后更可达万吨级,年单向通过能力由过去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今后万吨船队可直达重庆。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改善航运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此外,三峡工程的建设还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建移民城市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峡自身的秀丽美景、加上宜昌三峡大坝的宏伟壮观,更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工程产生的一系列巨大联动效益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很多人都在关注工程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因为拦江筑坝,长江水流速度减缓,江水自洁能力下降;随着沿岸城市的快速发展,排污量在迅猛增加;还有水库每年蓄放水产生的“消落带”,等等。办好事不注意负面影响,不一定有好效果。长江一些干流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这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呼吁各地必须采取措施尽全力治理,避免生态恶化。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的教训错误不能在三峡这项世纪工程上重演!只要不被胜利冲昏头脑,我们就能不犯同样的错误。

  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并不意味着三峡工程已然竣工。三峡建设者还要完成包括围堰爆破、右岸厂房施工、导流底孔封堵、地下厂房建设、船闸完建等一系列的建设目标。应当说,正是建设者的挥汗如雨、辛勤付出、离妻别子、长年奋战才成就了三峡工程的今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无悔付出已被大坝所见证,并将随三峡工程永久矗立在世人的面前。

  三峡工程已非一项简单意义上的浩大工程,它承载着几代国人的梦想,展示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实力与软硬件环境,大写了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衷心祝愿三峡工程高质量、高标准、最终顺利竣工,让长江这一“中国脊梁”,永远挺拔,造福千秋万代!


作者: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