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15:07 新民晚报

  ◆谢遐龄

  我8岁那年离开上海去北京,25年后考取研究生回到上海,已经是满口京片子,上海话讲弗灵清了。在上海以外被人目为上海人,在上海被看作乡下人,那感受是相当怪异的。虽然成长于北京近20年,文化上几乎全然是个北京人了,大概由于父亲热爱上海吧,已经下降为乡下人的我仍然爱着上海,花了大约3年的时间才适应上海的快节奏。十几年前,我撰

文开解所谓上海人的“小气”,认为那是接近西方理性主义,是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某种程度的表现,被几位北京作者讥为“你一定是个上海人!”既是上海人、又是乡下人的我一笑处之。为什么?因为我深知自己是个游子,落在上海,就以上海为家。

  文化心态上有隔膜,是正常的事

  细参之,就会明白,称外来者为乡下人的多半是小市民。圈子里的朋友没有因为你是外地人而轻视你的。从来没有文化上统一的上海。上海类似于美国,在文化上由大大小小许多圈子构成。各个圈子都会有其独特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标准。所有这些圈子都共存于上海、共同组成上海;同时它们又彼此分离,并通过各种渠道或方式,比如同学关系、姻亲关系、同乡关系,或远或近地彼此通连。

  其实,以是否上海人为最高标准看人的,只是比较低的阶层。我在复旦大学读硕士学位时,食堂里打饭的小师傅多是征地安排的当地人。当时复旦大学还属宝山县,这就是说,那些小师傅是宝山县的农村户口进复旦的。他们一律称非上海的大学生“乡下人”,不论他们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一位北京学生气愤地对我说,“咱北京人都成了乡下人啦?”我笑着问他:是谁这样称呼你?上海籍的教师有这么说吗?他想了想:确实没有。

  其实,这些外地考来的大学生不知道,在上海真正遭到歧视的并不是他们。他们受尊重的程度一般高于“江北人”。不少移民上海近百年的第四代,对柳珊老师而言是道道地地的上海人,但知道其“江北人”“底细”的上海人中的“宁波人”(请注意:不是宁波人,而是祖上来自宁波的上海人),心中仍然不免隐隐地看低他们。柳珊老师的地位实在高于他们多矣。

  文化心态上有点儿隔膜,有什么关系?尽管境界不那么够高,但这很正常,全世界到处都会有。大家都生活、工作在上海这块土地上,共同建设大家的美好家园,虽然来自各处,都是上海人无疑,都应该把上海当作大家共同的家。

  重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互相抚慰

  上海的市民阶层已经够失落的了,不要再去抱怨、指责。不必说在香港人眼中,内地都是“乡下”,上海也属乡下之列,而昔日香港在上海人眼中不过乡下而已。改革开放以来,竟然广东也阔起来,上海市民极为沮丧,只好顺着南风纷纷把理发店改称发屋、算账改称埋单……近年来越发不像话,外地有钱人大批定居上海,上海市民恐惧地预见自己将被赶出城区:“陆家嘴讲英文,内环线里讲普通话,内环外才讲上海话……”称外地人为乡下人,多多少少有点阿Q精神。在内心深处自视“高等华人”的心态早已消亡殆尽。身兼上海人、乡下人双重身份的我,不禁要呼吁重建上海市民的自信、自强和奋斗精神。广东、浙江两省的人民用勤劳奋斗的双手创造了巨大财富。上海人,不论祖上来自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冒险精神和顽强创业精神,理应继承传统,发扬蹈厉,勇于开拓,大家一起来建设好上海这个共同的家。

  融和是个长过程,一百年、两百年也未必完全融和。美国社会不是一块一块的么,并不影响美国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上海有那么多圈子,同样不影响上海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上海。各色人等可以融洽地共处在上海这个大家庭中。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上海,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急剧的发展、变动之中。社区一下子就被拆散,整个县被移民,大量人群被动地抛入剧烈的变动,“连根拔”震撼心灵之深刻,古今中外罕有其匹。重建社区、重组社会,需要全体人民自觉地互相抚慰。特别有知识的人,更要多一点积极态度。中国有个优秀传统:尊重成功者,而不论其出身是否贫贱。这个传统在移民出身的上海人体现得尤其明显。新上海人中,住在高级住宅区、开着豪华轿车的大财主,无疑不会遭歧视。白领、中产,与原上海市民距离较小,感觉敏锐些,牢骚会多些。我倒是主张,最值得关注的,要帮助他们融入上海社会的,是那些缺少表达渠道的蓝领打工族。他们还享受不到邻家姆妈叫一声“乡下人”送点心的待遇哩。现在政府已经在关心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这些老上海人也好、新上海人也好,怎样帮助他们,该是考虑起来的时候了。

  【编者的话】

  “上海是不是我的家?”的讨论,已持续了一段时日,其间我们收到各界读者朋友,以不同方式表达的各类意见,我们感觉,这确是上海社会的一个敏感点。今天,我们发表两位社会学者的文章,以对讨论作暂时的终结。但本报仍会对新移民融入上海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继续保持高度关注,本版亦欢迎“新上海人”将它认作可以说话的地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