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让科技筑起粮食安全“闸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9:03 四川在线

  结束了连续数年的粮食产量持续下滑,近两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可喜态势。200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800亿公斤,比2004年增产200多亿公斤。(5月18日《中国财经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记得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中国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就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粮食安全存在隐患”。特别是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按现有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和未来需求变化,到时中国应获得粮食6000亿公斤左右,这也意味着需要供给的粮食总量要比目前水平增加大约l000亿公斤。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就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警世报告。布朗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每年新增加一个北京市的人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中国将无法养活自己。10多年后的今天,布朗关于中国粮食安全危机的预言非但没有发生,相反,由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选育的杂交水稻,已撒播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目前中国能养活自己,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不正确发展观,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还林等,使中国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正在大量减少。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4年,中国耕地已从19.51亿亩减少到19.37亿亩。大量实事充分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耕地资源紧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供给的需求,都决定了对粮食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要保证粮食安全,只有在保证现有基本农田不能再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加大科技和人力资本的集约化投入,提高资源生产率或以非常规性水土资源对常规性水土资源进行替代,以突破紧缺自然资源的约束才能实现。为此,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真正做到 “藏粮于技”。 当前,特别是要搞好重大技术攻关,实现像杂交稻、杂交玉米那样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要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首当其冲的是稳定和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粮食亩产量。另一方面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藏粮于地”。当前,特别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农村道路、防灾抗灾等设施建设,实现粮食稳产、高产。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表示,只要在未来10—2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能够保持在15亿亩以上,粮食安全问题应该说有保障。因为科技的增产潜力很大。

  粮食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古人云:“手中有粮,遇事不慌”。相信:只要我们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影响粮食安全的诸多因素,我国的粮食安全就会得到有效保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