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武洁:"精英"从来产自"普通劳动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28 东方网

  高考临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多地关注所填报院校的专业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为此,记者特地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该负责人说到,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诚哉斯言。事实上,不仅是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即便是在以往大学生数量稀少,还是香饽饽的时候,大学毕业生也需要从最基层的普通劳动者做起,那个时代,所谓“精英化”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刚毕业时所面临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比起如今一些大学生看不上的“可就而不就”之业,恐怕是只差不好吧。

  笔者并不否认,由于高校的盲目扩招,导致了毕业生人才市场存在一定的饱和现象,而且也确实有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存在乘机压价,甚至滥用人才的现象,但是毕竟,社会的发展还是给了有抱负的大学毕业生们相对公平的起点和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当年的定向分配相比,大学生们至少可以凭着自己的实力去选择自己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的发展际遇实在是要优于当年一穷二白基础下的精英们。

  事实上,“精英”从来都不会从大学毕业生中直接产生,真正的精英无不是在自身专业领域,在其工作岗位上,或付出艰巨的超乎常人的努力,或经过多年苦心积淀而炼成的,际遇和起步当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是在于逐步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央视的《大家》栏目采访的不可谓不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看看他们的起步,看看这些精英们炼造而成的经历就不难发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克服境遇上的不公乃至重大的人生挫折,正是他们通往精英之路的必备精神和必由路径。

  可是不妨再看看如今存在于部分大学毕业生心中的“精英”情结。太累的工作不干,钱太少的工作不干,不够体面,不够白领的工作不干,而多数有着如此心态,有业不就的大学生,背后往往有着家庭的支撑和默许。上海就曾有大学毕业生嫌2000元薪水太低而待业在家,靠父母的退休金生活,还说什么在等待更好的工作机会。某种程度上,家庭对于子女的过度溺爱,甚至是存在于父母心中的更严重的“精英”情结,感染并助长了子女“有业不就”的怪现象。在这方面,中国特色的家庭关系倒是值得向西方家长们学习,在美国,即便是富裕的中产阶层子女,也被要求在成年之后做一些最底层普通劳动者的工作,这绝不是因为家庭供养不起,而是被作为一种子女应当承受的磨练和责任培养而进行的,送报纸、勤杂工、帮人遛狗都在“富家子弟”们的选择范围之内。而对于美国的父母来说,遗产的处置方式也是首选捐献给各种救助和医疗基金,因为他们认为遗产对于子女来说是弊大于利,不仅难以给子女带来幸福,相反却极有可能让他们远离了正常生活的幸福,并进一步剥夺了他们成长为“精英”的权利。虽然,中国的父母们多年的传统不可能一时更改,但是至少这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深思考。

  大学毕业生应当是也只能是“普通劳动者”,真正的“精英”也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超越于“普通劳动者”之上的人物,相反他们更认为自己是“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罗马非一日建成,精英更非四年打造,真正的精英情结,只能是一种不畏困苦、努力奋斗、站好岗位、勇于创新的精神,精英从来产自也只能存在于“普通劳动者”群体中。


作者:武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