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变废为宝”的好事进退两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46 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郭剑烽本报通讯员范小锋吴可轮

  10年来,全区260个居委会只有38个建立了有机垃圾再生处理房,普及率不到20%。这个数据,令率先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普陀区市容局陷入尴尬。昨天,局长刘会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无奈,道出了这一当年轰动全市的有机垃圾最新处理装置的现时困境。

  吃进垃圾吐出肥料

  10年前,本市提出生活垃圾处理要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当时日本研发出的一种生活垃圾再生处理机,让普陀区市容局一眼相中。1996年10月,由日本方面免费提供的机器择址曹杨五村第七居委会试运作。居民按照有机、无机、有害分3类将垃圾投入不同颜色的塑料桶。然后,其中的有机垃圾被送入处理机,经过厌氧菌发酵和再生处理吐出颗粒状固体肥料,成为植树造林的绿色“催化剂”。

  这台有机生活垃圾再生处理机一度成为全国同行争相观摩的对象,并被要求在全市推广。由于日本进口机器每台售价170万元,过于昂贵,市有关方面决定自行研制。结果上海生产出了自己的生活垃圾再生处理机,价格仅20万元,日处理能力为日本同类产品的一半。除其他区县平均购买5台外,普陀区一下子买了38台,雄心勃勃地提出,力争3年内覆盖区内260个居委会。

  成本太高难以为继

  事与愿违。普陀区市容局办公室吴主任向记者叹起了苦经:生活垃圾再生处理机需要24小时运作,水电耗费惊人,还要有人专门守值,38座垃圾房每年的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而且垃圾在发酵处理过程产生的酸臭味和隆隆闷响的噪声令左邻右舍无法忍受。众多来信来访者虽肯定它的好处,却都要求“勿要摆勒阿拉屋里门口”。

  当年操作过这类机器的沈师傅痛心地告诉记者:“垃圾再生制造出的颗粒肥料,可做绿色肥料销售,但由于没有商标和销售权,又怕得罪本市的专业肥料厂,结果只能拱手送人。”产出没有效益,反过来加重了政府的贴补成本。“环卫局原属吃皇粮的事业单位,由于政府补贴的处置费不够,自己每吨还要补贴40元。”吴主任告诉记者,有机垃圾再生处理难以为继的另一个原因是体制改革。从2004年下半年起,全市市容环卫企业全部由事业单位改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对这项费钱的设施都没有热情。如今,按照全市集中处置废弃垃圾的要求,普陀区有70%的垃圾要运到南汇东海边的老港垃圾堆场做填埋处理。

  两头并进节约土地

  在上海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垃圾“三化”处理是特大型城市的必由之路。记者从普陀区市容局获知,原本设在江桥占地几十亩的垃圾堆场,因“脏满为患”而被弃之不用。弃置的堆场,除建造林带、公园外,根本无法派上用场。过去每亩1.5万元用做垃圾堆场的土地,如今即使有人肯出到单价15万元,也没有一寸一土可供使用。正因如此,试行有机垃圾现场无害化处置,其实也是对节约土地,环保处理垃圾,有效利用再生资源一举多赢的好办法。

  有关专家建议,申城垃圾出路应该走“集中化就地化两头并进,分类处理”的道路,既能相互减轻负担,又互为补充。希望看到能“变废为宝”的生活垃圾再生处理机重新变成“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