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博士后,请远离浮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6:26 浙江在线

  5月21日,北京海淀展览馆首次迎来层次最高的一场招聘会——2006年北京博士后引荐会。800余名在站博士后前来求职。北京四中是第一次参加博士后招聘会,作为一所中学名校,一个上午,就收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站博士后投放的简历近百份。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袁女士在递上自己的简历后,向学校方面表示了强烈的求职愿望。她告诉记者,“有人说,博士后到中学任教,似乎是大材小用。但我觉得在大学里压力更大,因为每年要承担课题任务。中学里月收入也许只有三四千元,但很

稳定,压力小得多。”(2006年5月22日《新华网》 -- 《北京日报》)

  800余名在站博士后求职党政机关和中学名校,一个中学在一个上午就收到北大、清华、中科院在站博士后近百份简历,这条“鼓舞人心”的新闻,让笔者着实生出了很多的疑问:博士后是干什么的,当公务员和中学教员合适吗?中国就真的人才济济,连博士后都过剩了?作为知识精英中的精英,难道博士后也脱离不了世俗的羁绊?要把有没有课题任务,有没有工作压力,职业稳定不稳定作为求职的取舍标准。看来,浮躁也贴上了我们的博士后了。

  我们知道,培养一名博士后至少需要二十四、五年,在站博士后如果也如世人一样趋之若骛地去应聘公务员和中学教师,这无论怎么说都是人才的一个极大浪费。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博士后这项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制度。凡符合条件的博士可在国家认证地博士后流动站申请成为博士后,期间做相应的研究项目,期满了以后可以出站。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造就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利于加强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力量,促进国家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学术交流,避免在学术上出现"近亲繁殖"的现象;有利于减少高水平人才外流和鼓励、争取留学博士回国工作。博士后制度的实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专门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这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富有成效的制度,在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博士后是国家级的高水平的研究性人才,不是公务员和中学教师的招聘对象。

  伟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一个搞科学研究的人,就要不畏艰险,淡薄名利。中国激光照版之父王选曾说过:“一个人献身于学术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乐趋,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一些乐趣。”如果一个博士后惧怕课题任务,害怕工作压力,追求生活安逸,那只能说明了他在选择科学之初不是发生了判断失误就是动机不纯;如果一个博士后不真正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兴趣,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而太看重权和利,把升官发财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把做大官发大财出大名看作自己成功的标志,不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而在追名逐利上花心思,那么,他注定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更不用说什么创造划时代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需要付出艰巨、诚实的劳动,需要艰苦奋斗和求真实实的精神,它同一切投机取巧、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径是格格不入的。

  平心而论,一个称职合格的公务员或中学教师,主要是体现在敬业精神、行政能力、教学水平上,一般而言有个大专、本科文凭就能胜任。如果非要大张旗鼓地去搞个招聘会招几个博士后,那只能说是在做秀,是在明目张胆地浪费人才;而一大帮在站博士后都被吸引去当官去从事相对轻闲稳定的教学工作,那只能说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一样不能脱俗陷入了浮躁的泥潭。而用一堆学富五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来当公务员,看着好看,其实是极大的人才浪费。博士后应该远离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这正是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作者: 罗真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