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冀商百年辉煌商史"之读者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1:57 燕赵都市报

  找寻孤独且渐逝的记忆碎片

  “冀商百年”大型报道引起读者共鸣

  本报记者 王荣娟 赵志国 武岩生

  先辈们百年拼搏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承载了中国商业史上颇为厚重的一端篇章。沧桑变化后,蓦然回首的我们突然发现,先辈们那段辉煌的往事正在人们的记忆与视线中悄然消逝,只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点滴记忆供我们搜寻拾捡。于是,一个声音开始在我们心中回荡,现在回望冀商是否太晚了?

  ■老冀商后人:散落民间无处寻

  “如果再过几年的话,恐怕你们就再也找不到‘老呔帮’的亲历者了。”今年81岁的刘益旺是迄今为止记者找到的仍健在的一位亲历者。近日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去年夏天他刚接受了一次肾脏大手术,一侧的肾被切除一半,目前正在接受保守治疗。这位当年老呔帮最大的工商企业的“少东家”,如今已步入暮年。

  在得知本报正在推出“冀商百年”策划后,刘益旺老人连忙请求记者一定要给他寄去几份报纸,并认为这对老呔帮的后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用不了多久,这段历史就会埋没了,难得你们还能发掘出来”。

  刘益旺老人说,他还有两个亲妹妹现居住在北京,但她们对京东刘家在东北的商业经历知之甚少,只有他在解放前后曾帮父亲在长春打理过益发合的生意,并亲身见证了它的公私合营,这段经历也成为刘益旺一生中事业的顶峰。晚年时,他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名为《昨夜风》,既是对他个人一生的回忆,也是对京东刘家商业历史的缅怀。

  北京琉璃厂来薰阁的后人陈传广今年已经72岁了,陈老身体还很硬朗,而对于家族经营的来薰阁的脉络,也能说出些记忆片断中的亮点。但是往往忘了是哪年的事情,或者具体的发生背景和怎样的结果。来薰阁曾经名震京城,鲁迅、郑振铎、魏建功、老舍等人经常光顾,但是令人扼腕的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店里的不少老伙计和我家有深厚的感情,每到过年都要串串门、拜拜年,或者打个电话,每到那时总会发现,这些老伙计又少了好几个。如今,店里当时最小的一个小伙计,也已经80来岁了,去年瘫在床上了……”陈传广有些感伤。

  采访中,听说陈老和我国古旧书业专家、古籍版本专家郭纪森有联系,记者非常欣喜,因为郭纪森对古琉璃厂中的河北人非常了解,并提出了“河北人发祥了琉璃厂的观点”,记者提出让陈老协助联系采访郭老。陈老却说:“我建议你还是别去了,去了也是白费劲”。原来郭纪森几年前就已经卧床不起了,几乎丧失了听说能力,陈传广几次去看他,都是通过纸笔简单交流,采访对于他来说体力和思维能力都不允许了。

  其实何止来薰阁,在琉璃厂的几十、上百个河北人经营的老字号,大部分已经不为人所知了,历史如果到此戛然而止,这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和愧疚。

  □经典反馈

  ◎如果我父亲在世,他会感谢都市报能够关注到这个话题,真的。在烧纸时,我会告诉我父亲,他早年时是经商的。

  ◎我爹的爹就是老呔帮,后来客死东北。不过,我有福气,我的家财就是我爷爷留给我爹又留给我的,我现在也在经商,老“老呔帮”还在保佑着少“老呔帮”。没想到,现在河北的媒体终于做这个话题了。可惜太晚了,要不我爹在世时他会说出很多故事———关于老呔的故事。唉,这个话题让我感伤,想哭。

  ■读者: 祖辈记忆日渐稀疏

  “要不是看到报上刊发的冀商的事情,自己很可能就将祖辈经商的事情淡忘了。我试图仔细想想,想想父辈的轮廓与故事。可是,虽能忆起,却也只是个大概了……”张冰水老人在电话里这样告诉我们,言语中有难以掩抑的感慨。

  “我是那样地想讲讲父辈经商的故事,但是我的记忆太少了”。80岁高龄的孙庆民打来电话,听筒是由他的儿子握着的。“手抖得厉害,有些抓不稳听筒。”孙庆民这样解释。据孙回忆,他的父亲是老呔帮,能记全父亲故事的是堂哥,但堂哥前年去世,自此就没有人能说清父亲的故事了。想到逝去的一去不返,而且再也无处找寻,孙说他的感受是“想哭”。

  而对于更多读者来讲,冀商百年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沧州河间的张正国说,冀商不是没有历史,而且几百年的历史。这不是杜撰,而是有文字有记录的,这是我看到都市报的报道后才知道的,可以说是百感交集。这么多年了,冀商的历史对于许多河北人来讲,竟然一直是个空白。如今,如果我们想了解更多,除了都市报,似乎也没有公开的、便捷的渠道,冀商百年历史,难道在我们这代人就要成为‘孤本’了吗?”如果这样,“这是多大的损失?”张正国最后这样说。

  记者在采访中时常有这样的困惑,由于时过境迁且没亲历,仅仅是小的时候听老辈人或多或少地谈过祖辈们的经历,虽然很多老人都努力地在记忆的碎片中搜寻关于祖辈们闯市场经商的故事,但在时间河流的冲刷下,能回忆起的仅仅是只言片语,曾经的辉煌与艰辛,都很难再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很多老人表示,如果再过些年月,恐怕连他们这点残存的记忆也会随他们一起离开了。

  □经典反馈

  ◎我是乐亭汀流河人,早就听说过这些事,但是没人证实,原来是真的。

  ◎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这段历史?就是那些所谓的新冀商们,也大多并不知道他们的前辈们还有如此辉煌的过去吧。悲哀!!

  ◎哦,以前还不知道冀商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呢,看到这些,作为一个把河北当作第二故乡的人,还是很感到很骄傲的。

  ■政府官员: 适时提出“冀商”概念

  “事实上,关于冀商区域商业文化我们一直在研究,近日,我们已经向省委宣传部打报告,应该挖掘张库大道过去的辉煌,将张库古商道列为省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这对提升河北的文化力,推动张家口以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张库古商道不仅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也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说起这个话题,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毅峰有些激动。

  据常毅峰介绍,张家口学术界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晋商”有它值得学习和炫耀的地方,同时其中也有一种“包装”的成分在内,包括文学上,影视剧上,而我们河北的文化界人士缺少这样一种意识,从来没有仔细探讨研究过冀商的问题,也没有人提出相关的概念。

  □经典反馈

  ◎中国经济版图上有10大商帮,却没有冀商的一席之地。这到底是为什么?

  ◎河北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商业发达是有先决条件的,而没有像晋商那样形成体系,也可能和其特殊的政治区位有关系。“成也区位,败也区位”,冀商曾经的辉煌传承给后代的智慧,应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今天更加发扬光大。

  ■历史文化研究者: 别让历史戛然而止

  对于呔帮的传奇能够登上媒体的版面,乐亭县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兴信感到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这几天不少人给他打来电话,对老呔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段历史现在只有一些上岁数的人才有印象,现在冀东一带的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当年老呔帮这段传奇历史”。

  在辛集,曾经聚集了全国30余个省的商人、几十座洋庄的皮店街,已经丝毫找不到历史的印痕,甚至连照片都很少了,只有绘画和模型来帮助我们想像曾经的繁华。而山西商人在辛集建立的“山西会馆”,曾经是当时辛集数一数二的宏伟建筑,现在也已难觅片砖只瓦。

  □经典反馈

  ◎鹿泉在清末民初是一个旱码头,当时山西商人很多,获鹿的商人也有做大的。据我们那边的老人讲,获鹿的一个茶叶店,在全国开了108个分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商人,现在我也在研究这方面。愿都市报做的这个冀商的话题,能够让我们现在的河北商人从中悟出一定的商道,为河北建设再写新篇章。

  ◎宣传一个商帮或者一种精神,是可以有许多渠道的。比如图书、影像等等。大家可以想想晋商,近一两年来,与晋商相关的电视连续剧可是不少了,比如《乔家大院》、《白银谷》等等,可是从没有一个能叫得响的与冀商题材的图书或影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冀商的历史,我们还是太忽略了。好在现在媒体开始补这一课了,希望还不会太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