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云龙”警卫员自述长征路上三救“李云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3:30 红网

  

“李云龙”警卫员自述长征路上三救“李云龙”

  一谈起当年的战事,“李云龙”原型王近山的警卫员韩先良就特别自豪。记者 李 琦 摄

  ★电视剧《亮剑》让李云龙家喻户晓,而李云龙的原型是一代战将王近山。王近山

当年的警卫员是老红军韩先良,他现在生活在长沙。

  ★韩先良说,红军长征期间,他三次救过王近山的命。枪林弹雨中,为了救王近山,韩先良两次中弹,有次还差点当了俘虏。

  ★韩先良表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回湖北老家给母亲立碑。其次是希望能找到《南阳大会战》影碟,这次会战中,韩先良指挥的团打得很英勇。

  电视连续剧《亮剑》的热播让很多人记住了李云龙这个硬汉形象,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亮剑》中李云龙原型外号就叫“王疯子”,大名叫王近山。王近山被称为一代战将,他曾指挥过著名的襄樊战役和上甘岭战役。而当年陪伴他的警卫员,现在就在湖南省军区东湖干休所安享晚年。近日,记者慕名采访了他——老红军韩先良,下面是他的自述。

  三过草地用牲口粪便充饥

  由于张国焘跟党中央搞分裂,致使红四方面军过了三次草地,也多吃了两次苦。现在想起长征时那些缺衣少食、挨冻受饿的艰难岁月,心里仍然隐隐作痛。到现在我和老伴的生活仍是很俭朴,我们无法忘记过去,无法让自己过奢华的日子,也许是养成习惯了吧。

  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第二次过草地的时间是最长的,是从草地中间过去的。当时先头部队早已经走了,后面又没有援兵,准备的干粮也吃得差不多了,真有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那时一个人一天只准吃一把(大约一两)粮食,不准多吃。有一次有两个战士因为一天吃了一斤半炒面,为了教育部队不许这样“糟蹋”粮食,被当场枪毙了。当时都是些年轻小伙,这么点粮食只能塞牙缝,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但就是这么点粮食,却支撑着我们过完了这段最艰险的路。

  饿得没法的时候,大家就盯上了牲口拉下来的大便,牲口拉下来的大便里,有没有消化完全的青稞,大家再把它们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再煮了吃。但就是牲口拉的大便也很难碰到,被前面的部队抢了先机。

  围着火堆冻死一个班

  记得第一次过草地时,我们连队还有四五十人,但到了第二次过草地,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因为过的大多是沼泽地,没地方躲避寒冷,所以大家到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平地,首先就是烧一堆火来烤。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班的同志,因为劳累过度,大家烤着火美美地睡着了。可是第二天早上,我就看见一个班的人全冻死在了火炉旁边,围了一圈,触目惊心。现在想起这些,我仍然忍不住泪流满面。

  长征时的死亡是很平常的事。由于当时的高原气候,又冷又饿,也没有被子,能有个薄马甲盖就很不错了。经常有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就死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倒下去。就是死了,也没有别的,就在路边挖个坑,就地埋葬了。有的连埋都没埋,我们经常看到前面的战士白森森的尸骨,有时上面爬满了蛆。

  三次救下“李云龙”

  看过《亮剑》的很多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很真实,革命英雄的真实形象显现在荧屏上,非常震撼人心。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就是“王疯子”王近山。我当了王近山多年的警卫员,救过他三次命。

  长征初期,一次在四川宣汉一个前沿阵地,他提着手枪观察敌情,突然敌人一发迫击炮弹打来,正好打在王近山身旁,此时王近山的“疯劲”上来了,不顾一切地冲上阵地,大声叫喊着要组织部队进行反扑,与敌人作最后的厮杀。没等王近山冲向进攻的敌人,又一发迫击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一块弹片不偏不倚刺入他的手腕,顿时血流如注,强大的气流也将他掀倒在地。我见状,一个箭步冲过来,用自己的绑腿扎住王近山的伤口,并开枪向敌人射击。恰在此时,36团的担架队奉命上来抢抬本部的伤员,我立即要求他们把王近山抬下去,可担架队员却说:“上级命令,不是本单位的一律不抬。”这下子可把我肺都气炸了,我拿起梭镖,瞪着血红的双眼对着担架队员大喝一声:“你不抬他,老子捅死你!”担架队员被我这个一脸虎气的警卫员震慑住了,连忙将负伤倒地的王近山抬下了战场。

  在四川江油,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以一部兵力渡过涪江,包围江油,前锋直逼中坝,威胁成都,四川军阀刘湘惊慌万状,命令28军军长邓锡侯亲率18个团在飞机掩护下增援江油。由于枪少人少,敌人突破了我们的防线。当时,其余部队皆已撤离阵地,唯独王近山死活不肯走,竟坐在阵地上哭了起来。说出来可能好多人不相信,王近山这个人啊,打起仗来不要命,而一旦打了败仗,他就会赖在阵地上不走,甚至有时还要哭鼻子。

  当时敌军的合围已迫在眉睫,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与司号长一道,抓起王近山飞也似的冲了出来,而我的腰却中弹了,我忍着剧痛向着相反的方向吸引敌人火力,只听见背后子弹飕飕地响,幸亏没有再打中我,70年过去了,现在我的腰还经常痛得很厉害,就是那次救王近山时留下的后遗症。

  第三次救王近山,是我们10师和敌人相持在大金川河铁索桥的两端,当初大金川河水浅的地方敌人可以过得来。一天王近山副师长带着我在视察部队的防御情况,当时苞谷高粱都长得很高了,我们还没注意敌人偷过河来了,我拿着手枪一边开火一边掩护,王近山终于跑开了,我腿上却挨了一枪,不是跑得快,差点当了俘虏。

  多次历险九死一生

  我一生遇到的危险不计其数,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有几次都要死了,但还是坚持了下来,能活到现在我很满足。我头上有一条伤疤,有两寸长。这是在一次与杨虎城部队的战斗中负的伤,部队决定把我留在老百姓家里养伤,我坚决不肯,执意跟随部队前进,连长见我意志坚决,同意我继续跟部队前进。连长为了照顾负伤的我,在行进途中还替我背枪,并不时扶着我休息,因为没有纱布包扎,我把头上的血一抹,就把帽子戴起来。

  慢慢伤口化脓,随手在头上一抹,就是大把的脓,然后往地上一甩,继续把帽子一戴又前进了。到了有老百姓的地方,就会到老百姓家里,弄一杯开水,给伤口清洗一下,算是消毒。由于无药可治,我的伤口半年多还在化脓,到现在头上还留有伤痕。现在想起来,我非常感激我的战友,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我可能就走不完长征路。

  我们这些老同志经受炮火洗礼和生与死的考验,能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社会的温暖,足矣,虽然总是忘不掉过去的峥嵘岁月,但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之所以把这些说出来,主要是想激励后人,让他们不要忘本,不能忘根。潇湘晨报记者 周华平 通讯员 陈学斌 贺亚玲 整理

  心愿故事

  找到南阳大会战的影碟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回湖北老家给父母立个碑,拜谒一下,我家先后有六人为国捐躯,有的连牺牲在何方都无从考证,每逢佳节倍思亲,人越老了就越想念自己的亲人。

  记得1933年春,国民党军队再次进入苏区清剿,因为我兄弟俩都是红军,母亲刘韩氏和嫂子带着一岁不到的儿子逃到山中,饥寒交迫,三人被活活饿死在山中。1952年,我曾寄钱回家,托五伯父的儿子韩先德帮忙寻找母亲和嫂子的遗骨,因当时部队是供给制,干部也没有工资,只好申请救济,十几万旧币都是部队的捐款。后来韩先德去世,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回音。

  母亲很早寡居,我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寡母领着我们兄弟姐妹艰难度日,当年为了打仗,她去世时我没有尽到做儿子该有的孝,到现在也没能给父母立个碑,结果乡亲们都说我当了官就忘了祖宗。这件事是我心里的一个疙瘩,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无法释怀。我真希望不要让我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人世,愿母亲和嫂子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慰。

  我想回家乡跟乡亲们说清楚,我确实是有苦衷的。在当年那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特殊环境下,我实在无法做到忠孝两全啊!如果身体还允许,我一定要回湖北老家给乡亲们说清楚,我不是个无情无义的人。一定要回去给母亲磕个头。

  我还有另一个心愿,1948年我是红军十三旅第四中队三十九团的团长时,参加的南阳大会战曾被拍成了电视剧,我们团打得很勇敢很顽强,其中有许多战斗故事,电视剧中扮演我的是一位姓杜的演员。南阳大会战在解放战争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948年11月13日,南阳大会战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执笔为新华社写下了《中原军占领南阳》的消息。该电视连续剧曾在长沙电视台播放过。我特别希望能找到这部电视剧的碟,让自己再感受一回当年的激情,也让儿孙能记住当年的历史,记住当年的我。

  人物简介

  韩先良(1914-) 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在河南省洛山县定远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战士、通信员、王近山将军警卫员、副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9师某部连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干事、正副营教导员、营长、正副团长、第二野战军第13军第39师参谋长、二野四兵团情报处科长、甘肃天水第1步校训练部部长、甘肃天水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以及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神都岭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粤桂边追歼战等大小战役百余次。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现在湖南省军区东湖干休所安享晚年。

  东湖干休所

  创建于1963年,地处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营区总占地面积178亩,是全军第一批修建的三个红军干休所之一,1965年建成使用,到七十年代末期先后共安置老干部88户,现健在的老干部16人,享受军职待遇5人,其余享受师职待遇,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12人,老红军平均年龄93岁,现有遗属46户。

稿源:红网 作者:周华平 陈学斌 贺亚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