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倾城之恋》:无所谓是否张爱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6:00 光明网
十一(北京剧评人)

  《新倾城之恋》也属商业巨制:故事发生在那曾经繁华的时代、舞台视觉也便随之光鲜起来、加之星光闪闪的演出阵容,票房自然一路飘红。火热的戏剧要回报给观众火热的希望,就是当他们走出剧场的时候,会觉得生活挺美好。

  张爱玲的小说写到世俗的情状经常是很有场面感的。

  譬如《倾城之恋》开篇,写白家的一场例行的龃龉。语言透露心迹、对话展现关系,文字间三爷无赖、四奶奶刁钻、白老太太避重就轻被悉数写尽,把白流苏的处境和盘托出。舞台版《新倾城之恋》的编导看到了这种场面性,稍事整理便将之挪移上了舞台。戏的开局不坏,四平八稳。

  然而,张的小说吸引我们牵肠挂肚的往往不是这些场面感极强的现实种种,而是主人公内心的纤毫毕见,那是属于文字的,平面化却延展无限。

  这也是笔者看戏之前担忧而又期待的:文字的张爱玲能否适应立体具象的舞台?如果可以,那该是怎样的质感?

  中场休息时戏演到了白流苏随徐太太赴港并与范柳原重逢之时。这是在晚上9点左右,笔者惊呼刚刚破题,还未进入之余,真有些等不及了:希望快些看到编导“以全新触觉去讲述张爱玲笔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猜心角力爱情故事”,毕竟两人情感的拉锯才是《倾城之恋》的主体。

  进入下半场,范与萨黑妮调情、夜间的电话、白流苏归而复回,一桩桩一件件似乎都演了出来,可患得患失中的惊慌失措淡化了、事件情节背后的力量消逝了。仿佛女人耍了一个以退为进的手腕到底勾到了男子的回心转意,却没有几近绝望的声声叹息,叙事轻佻了。

  再往后,还是已知的情节:轰炸、重逢、携手,原本以为戏也就这样落幕,可编导却藏了一手:当《走进新时代》的熟悉乐章响起的时候,全场哗然。一片哗然中,垂暮之年的白流苏缓缓走来,她回看老屋的眼神带出她与丈夫的不渝真情。

  在《走进新时代》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一出中规中矩的改编剧,不够深入、无法触动,但大体尊重原著,我们仍可以想象空白、回忆文字、填补内容;在《走进新时代》之后编导站了出来,开始表达独立观点。

  读《倾城之恋》记住了一句话:“他不过是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这是张爱玲的意境。

  看舞台版印象深刻的是那首歌:“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世界为何开始/人为何相依/迷迷痴痴/我竟不曾怀疑。”踏着《走进新时代》的豪迈节奏,《倾城之恋》变新了,变得恢宏、长久、可歌可泣起来。

  对比两者,笔者更加认同张爱玲的观点“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生活个十年八年”。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并非什么天长地久的爱恋,只是动乱成全了的两个俗人暂时地相互依偎取暖。而编导以及其余看官做何选择,要看大家对生活的态度。

  编导毛俊辉先生可谓声名赫赫,还执导过《烟雨红船》、《还魂香》等香港舞台上火爆一时的大制作戏剧。在小剧团林立,演出规模总体趋向小型化的香港戏剧生态圈,这些商业巨制更显抢眼。

  在笔者看来,《新倾城之恋》也属类似制作:故事发生在那曾经繁华的时代、舞台视觉也便随之光鲜起来、加之星光闪闪的演出阵容,票房自然一路飘红。红透香港,红到上海,红进北京。火热的戏剧要回报给观众火热的希望,就是当他们走出剧场的时候,会觉得生活挺美好。

  刘雅丽的嗓音低回深沉,歌声将剧场气氛推向高潮。由谢幕时的叫好可以判断:大部分的观众温暖了,因为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得永恒。于是,无所谓是否张爱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