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普通劳动者”背后的双重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7:17 大众网-大众日报

  据《中国青年报》5月22日报道,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是一个理想的期待,或者说是管理者对大学生的希望,但是这个理想的期待要转化为现实,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仅仅依靠大

学生的自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

  谁是普通劳动者?谁是精英?谁应该成为普通劳动者?谁应该成为精英?对大学生和社会来说,这是个问题。目前我国通过精英化教育的规模扩张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而不是实质性的大众化。笔者以为,当下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教学没有实现大众化转型密切相关。在我国,大学生多、就业难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正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滞后,才使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的尴尬之一,是让大学生承担了他们不应承担的结果。

  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尴尬之二,是背离了公众对教育的期待。自古以来,教育就是社会底层向上流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现代社会,教育越来越成为确定社会成员地位的关键性因素,以至于教育成了当今时代中国老百姓“最不怕花钱”、“最舍得花钱”的地方。但是当供养一个大学生已成为农村家长最艰难的投入之一时,谁有理由劝说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大学生去成为“普通劳动者”呢?谁能阻止他们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梦想呢?假如投入和收益的比例越来越不对称,那么是大学生还是教育者更应该反思呢?更何况,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理由期待自己成为社会的“精英”,至于能否成为,则与他们的能力有关。

  上大学是多少青年学子的梦想和理想,但是当这种梦想和理想与现实交织时,谁能理解大学生的内心之痛?笔者赞同大学生应抛弃精英意识,回归到普通的社会层面上来,但这不能成为掩盖种种问题的借口,成为让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惟一理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