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达·芬奇密码》看孔子PK章子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9:16 浙江在线

  5月19日,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达·芬奇密码》全球公映,杭州首映日票房便逼近50万元。这部小说出版以来一直热销不衰,总销售量达到几千万册,可以说电影的成功只是小说热潮的余绪,本身毫无悬念可言。

  对这部小说的解读,坊间不乏专著。已成为定论的一点是,这并非一部纯粹的悬疑小说,其巨大魅力更在于书中相关宗教与历史的叙述,比如“圣杯之谜”、郇山隐修会等等

;特别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许多人便是从对小说故事情节着迷开始,进而激发了解西方文化的欲望。从这一点来看,《达·芬奇密码》无疑是文化和商业结合的成功典范。

  这让我想起前些日子发生的“孔子PK章子怡”事件。这场争论始于对北大教授张颐武相关发言的误读。张氏的原话是“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结果却被以讹传讹成了“孔子不如章子怡”,于是引来不少口诛笔伐。实际上,张颐武是就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接受采访时说的这番话。言下之意,张颐武讨论的其实是“文化出口”或“文化输出”,即如何借助商业力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张氏所谈的孔子、章子怡都只不过是一个符号,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大众(商业)文化的象征。

  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可以替换成老子、庄子,章子怡也可以置换为女子十二乐坊、巩俐、李连杰。当然,还可以是非娱乐界的其他人士(其实张氏还提到了姚明),只要这个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或者其形象或商业行为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张颐武无非借此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的观点,并非有意贬低孔子或“抬举”章子怡。

  以《达·芬奇密码》反观“孔子PK章子怡”一事,可以看到,大众(商业)文化的传播力量确实不容小觑。读者在展开相关阅读的同时,也就踏上了西方历史文化的探索之旅。因此,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无论如何不能被简约为一本畅销小说;同样的,“章子怡”也不能被概念化为大众娱乐明星。

  回过头来说,之所以有人对“章子怡”们抱有那么大的成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众(商业)文化的偏见和歧视。这从“超女”节目不断遭到批判,也可以略见一斑。日前,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赵启正指出,中国文化贸易正处于严重入超(逆差)的状态。而《达·芬奇密码》在商业和文化上的巨大成功,相信对于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不无启示。


作者: 魏英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