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那年,“南大”楼顶架着机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9:45 南方新闻网

  原副总经理陈芷铿回忆1976年“白天营业员,晚上民兵连”的日子:

  那年,“南大”楼顶架着机枪

  广州1976口述史[04]

  讲述背景

  “没有到过南方大厦就不算去过广州。”在老广州人的记忆中,南方大厦曾是广州这个城市最鲜活的脉动。

  南方大厦前身是“大新公司”,创建于1918年,1938年在战火中被焚毁。解放后在市政府的扶持下重建,1954年国庆节正式开业,命名为南方大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它一直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曾被誉为“南国商业的鲜花”。

  “1976·广州口述史”,复活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

  近期将推出“周恩来逝世”相关报道。诚征讲述人和线索。一经采用,支付线索费。

  电话:020-87388888;传真:87373419;电邮:guangzhouxw@vip.sohu.com

  栏目顾问:

  陈登贵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原所长、现任业务指导

  黄穗生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处处长

  台风“珍珠”与广州擦肩而过的那个早晨,广州城中风疾雨骤。58岁的陈芷铿坐在南方大厦的办公室里回忆1976年的往事——那一年陈芷铿离开了“插队”八年之久的南海农村,重回广州城,成为令人羡慕的南方大厦营业员;那一年,南方大厦最早提出“顾客至上,信誉第一”的经营口号。她说,那一年是广州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折的交叉点。

  1976年是知青回城的高峰期。那年4月,我从南海的农村回到广州。

  庆幸当上“南大”营业员

  我在家里排老二,下乡前在学校里属于“又红又专”的学生代表,1966年还作为广州市第一批学生代表去天安门观礼。高中毕业后本来可以留校当政治辅导员。但是文革后期,当小学校长的母亲被打成“黑七类”,我感觉自己一下子从顶峰坠入谷底。受不了那种压力,我收拾行装马上转户口到南海乡下插队当知青,在农村一干就是8年。

  回城后,我被招工做了南方大厦营业员。那时候的南方大厦可风光了,大家都说没到过南方大厦就不算来过广州。那年回城的知青,多数人都去了工厂当工人。我的工资是第一年24元,第二年27元。工人的工资比我们多2元。虽然工资比较高,但那些当工人的同学都很羡慕我,每次聚会的时候都说,“还是你好,可以到南大。”当时营业员地位比较高,我自己觉得很荣幸,父母脸上也有光。这份工作用当时广州人的话说,就是“脚踏花街砖,头顶电风扇”。

  那时,很多广州人吃完晚饭就到南大来逛逛,每天晚上七点半以后是商场最忙、人最多的时间,尤其是到了夏天,六二三路、文化公园附近的人全都来了,因为这里有电风扇嘛……年轻人恋爱也喜欢到这里来,逛南大简直成了广州当时的时尚。

  年底买背心的人最多

  其实当时的南方大厦和现在的商场是不能比的,柜台是老式的木制三角柜,很破旧了。所谓的“花街砖”,也是铺了很多年的,也没有电梯。因为物资匮乏,柜台上摆卖的东西也很少。我的工作证号是“1048”,这个号码是根据南方大厦的员工数编的。除去离职退休的,当时的工作人员不到1000人。

  但它在当时的广州,绝对属于商业的领头位置。那时除了南方大厦,广州还有新大新公司,以前叫中山五路百货商店、上下九的妇女儿童用品商店,东山百货大楼,永安商店等,这些商店无论是面积还是货品都比南大少得多,像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些紧俏货,都要到南大才买得到……

  我被分配到针织部门当营业员。当时每个人一年才只有13尺6的布票,每年的布票允许延长一个月使用,很多人赶在年底跑来买东西。因为剩下的布票不多,买背心的人最多。我现在还记得,每到年底,买广州针织厂针织背心的人就排队排到二楼,装货的空纸箱一直垒到房顶……

  “民兵连”彻夜值班

  你说,1976年广州的政治氛围是不是淡了?在其它单位可能是,但南方大厦作为国营百货的排头兵,对员工的政治教育还是抓得很紧。

  刚工作那会,每天早上7点45分到8点30分、营业前的这段时间,我们所有的员工都要集中进行政治学习。学什么?除了毛主席语录,就是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我们还要轮流发言,汇报自己头一天的所作所为,表明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个制度一直到四人帮倒台后仍然没有改变,只不过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了。

  在那个处处提防“阶级敌人”破坏的年代,南方大厦作为当时广州的著名建筑和制高点,安全保卫是头号任务。为此,公司还成立了民兵连,所有的年轻员工都要加入民兵连,参加训练,每晚轮流值班。大厦11楼上还架着两挺高射机枪,每次有突发事件,民兵连都要担负保护大厦的任务。

  有一晚,陈芷铿与“民兵连”同事巡逻时还抓获一名躲在厕所里侍机盗窃的小偷。

  “四人帮”倒台吃鸡庆贺

  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那晚,我上夜班,很多市民都拥到商场卖电视的柜台那里,等着看直播。商场特意开了所有摆在柜台上的黑白电视机,柜台前黑压压挤满了人,很多人边看边哭,气氛很凝重,我也忍不住哭了……因为担心“阶级敌人”利用悲痛情绪搞破坏,领导吩咐我们不能看电视,也不能离开岗位。商店的货品货款都是国家财产,因此一定要坚守“阵地”。

  那一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四人帮”倒台。打倒“四人帮”的消息一传开,商场就沸腾了,领导马上组织部分职工去游行庆祝。第三天,饭堂决定给大家加菜,做百鸡宴。为了买鸡,总务处主任专门跑了从化一趟。宴席开在四楼的饭堂,一开就是一百围,大家换班后轮流去吃。八个人一盘菜,鸡就堆在盘菜中,没有凳子,大家就站着吃。当时,吃鸡是过年才有的奢侈事,那种喜悦的心情真是没法说。

  算盘砸顾客引发改革

  1976年,国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我们隐隐约约觉得时局在变。但具体怎么变,说不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年是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折的交叉点。

  打倒“四人帮”后,商场开始“抓生产”、“抓服务”的活动,比如开展劳动竞赛,师傅带徒弟等活动。以前南方大厦的老职工多是以前从小商贩中招聘进来的,后来开始陆续招聘一些从农村回来的高中毕业生。“顾客至上,信誉第一”这个现代商业企业的服务口号,也是南方大厦最早在1976年提出的。

  在那个“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计划经济年代,国营商店的售货员都是一副“大爷”相。有一回,一个男售货员和顾客起争执,售货员暴怒之下拿起算盘(南方大厦那时还是用算盘计价)砸向顾客。这事当时反响很大,南方大厦马上组织学习批判,结果那名男售货员被处分,调去做搬运工。南方大厦也开始抓“优质服务”,规定对顾客要礼貌。这对我们是很新鲜的提法。

  后来大厦大堂一楼的标语也改了,毛主席图像旁一边写着“顾客至上”,一边写着“信誉第一”,横幅是“为人民服务”。每天的政治学习内容就变成汇报“我昨天做了什么”、“我在哪方面体现为人民服务了”……其实当时南大还是国营单位,没有盈亏压力,能提出服务至上的理念是很超前了。

  1976年之前,南方大厦连修个柜台、招工都要报批,更不要说自行采购进货了,只能到规定的供应站采购,紧俏商品还要配给。但到了年底就慢慢松动了。1977年一开始,就允许商场不再通过供应站自行向厂家进货,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采购,到了1978年,南方大厦在全国已经建立了3000多个业务网点,成了全省9个经济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

  也就在1976年,清平市场那边开始有了摆卖农副产品的小摊档,刚开始是蔬菜,猪肉,鸡鸭鹅,后来慢慢有了花草、观赏鱼和古董。摆摊的除了农民外,就是那些穷苦的知青。解放前西关住的都是大户人家,清平路上卖的旧货大多都是古董,后来就慢慢形成了古董市场……对那时的广州人来说,逛清平市场是很生活化的,逛南方大厦就是很时尚的了。

  讲述人

  陈芷铿,1947年出生,广东南海人,1976年知青回城后进入南方大厦当售货员,1985年升任为南方大厦副总经理,2003年退休。

  本版记录人:本报记者方夷敏实习生康殷

  图:

  本报记者李向新摄

  11层高的南方大厦至今仍是珠江边的标志建筑之一。资料图片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