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杨利伟讲述“魔鬼训练营”里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11:31 生活报

  本报记者 崔立东

  5月21日、22日,杨利伟先后来到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大学生畅谈交流青年人学习、励志和创业方面的体会。每到一处,杨利伟都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追捧。

  学习是件苦差事

  “我看到同学们,就想起了我上学时候的艰辛。”杨利伟说,“我是在空军飞行了15年后又坐到课堂上来重新学习的,学习确实是个很艰苦的工作。”

  杨利伟说,从飞行员向航天员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横亘在其间的艰难险阻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说起学习,首先要闯过的就是航天科学的基础理论关。作为航天员,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理论和技术知识都要掌握。那段时间,为了啃下基础理论这块硬骨头,杨利伟天天是零点以后才睡觉的。

  “为什么这样辛苦?因为你不能落下功课。落下了就没有人给你补课!”杨利伟说,“我们没有专职的老师,给我们讲课的都是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人家讲完课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了。”

  杨利伟介绍,他和航天员战友们进入飞行学院学习的课程共13个门类50多门课程。他学的专业是空气动力学,刚刚进入课堂学习的时候坐不住板凳,总是犯困。于是,他就沏一大杯浓茶不停地喝,如果实在困了就在教室的后排座的空当站一会。

  据杨利伟介绍,国外培养的航天员系统有三个部分组成:即指令长、工程师和专家,执行任务时各有分工。而目前我国培养的航天员都是指令长,指令长不仅要完成操作飞船的任务还要兼顾随船工程师和专家的工作。因此,中国的航天员是多面手,这就要求他们有过人的本领和超常的耐力。

  有家不能回

  闯过航天基础理论这道关,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和航天模拟环境训练又开始了。

  杨利伟说,有人说航天员每一项训练都称得上是“魔鬼训练”,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高强度的训练确实是对航天员生理极限的挑战。

  在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训练中心,杨利伟和战友第一次登上由一架伊尔-76型运输机改装的失重模拟飞机进行失重训练。云海中,飞机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在国内,模拟器训练里,炎热的盛夏,他和战友要穿上保暖内衣,再穿厚重的航天服,一练就是三四个小时,每次训练结束体重都要明显下降。他们还被拉到野外进行沙漠生存、寒区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飞行、空中跳伞等极限训练……

  杨利伟说,“按照规定,全体航天员都要住在训练地,每周只允许周末回家,其余时间全部吃住都在训练基地。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那是需要你8年过这样的生活,你受得了吗?”

  据其介绍,杨利伟在这个集体里享受过特殊照顾。“在飞行前的大概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我被领导特批一个月可以回家住10天。”杨利伟说,他被特别关照的原因是妻子张玉梅患肾病,需要人照顾。“我要到医院照顾妻子,回家后要照顾孩子。所以,那还是一段每天零时以后才能睡觉的日子。”

  杨利伟说,航天员也好、航天英雄也好,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儿女情长,不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丈夫都要面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头部负6度躺在床上20天

  神州五号飞船刚刚发射时,通过电视屏幕人们注意到杨利伟的面部通红。对于这一现象,杨利伟解释说那不是因为激动

  和紧张造成的,是失重引起的。

  “脸红只是表象,当时整个身体的血液都涌向了头部,头涨、鼻塞,非常难受!”

  据其介绍,为了适应太空飞行失重给身体带来的影响,在训练时,航天员要头部呈负6度躺在床上坚持20天不动,吃喝拉撒都在这种状态下进行。

  杨利伟说,太空环境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的不适是震动和过载,震动的噪声有时达到160分贝。

  他说,通常游乐园里过山车旋转时约有2个G的加速度,而航天员训练时在地面用大型离心机训练,设置的加速度通常为8至8.5个G,面部会变形,眼泪也会不由自主地被甩出来,十分痛苦。训练时,航天员一手操作,另一只手握报警器,如果哪位航天员承受不了了,只要按一下手中的报警器,离心机就会停止运转,“可是8年来,从没有一个航天员按过一次报警器。”

  而穿着航天服训练就跟美容院的减肥方法差不多。一次训练要4个小时,身体在20公斤重的航天服的密闭状态下大量出汗,每次完成训练后,衬衫都能拧出水来。

  “馆长,你好!”

  残酷的训练让人听起来压抑,为了活跃气氛,杨利伟讲了一个轻松的“段子”。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出征仪式后,杨利伟在祖国人民期待的目光中挥手告别。“我是提前15分钟进入发射架的。”杨利伟说。

  据介绍,发射架离地52米,当时包括杨利伟在内只有工程师、保健医生等5个人在场,其余人都撤离了现场。要知道,火箭和飞船总重量为480吨,而燃料就占了430吨,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可想而知。

  “当时的气氛很紧张,有战友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让另外几个战友说个笑话,可谁都张不开口。”

  “当我进入飞船之前,为我关舱门的工程师对我说:‘利伟,你知道当年给世界第一位宇航员俄罗斯宇航员加加里关舱门的工程师现在已经是俄罗斯国家航空博物馆的馆长了。我立刻笑着回应‘馆长,再见!’”看到杨利伟的表现,这位工程师开心地笑了。

  2003年10月15日9时,杨利伟肩负亿万中华儿女的重托,从容登上“神舟”五号飞船,在冲天光焰托举之下飞向浩瀚太空。他乘“神舟”飞行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14圈,行程60万公里,出色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历史使命。

  首次太空飞行,杨利伟经受了超乎想象的严峻考验。起飞阶段,强大的超重负载如泰山压顶;穿越大气层时,飞船舷窗外一片令人心悸的火红。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里程中,杨利伟从容镇定,200多个操作动作准确到位,无一差错。

  神州五号顺利返回地面后,杨利伟见到前面说过的那位工程师,杨利伟上前与他热烈拥抱,连说:“馆长,你好!你好!”

  在美国搞活动时,一位70岁的老华侨拉着杨利伟的手流泪:“中国人的飞船飞多高,海外华人的头就会抬多高!”这就是中国人的凝聚力!

  杨利伟说到此,大学生们再次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