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有业不就”的择业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12:00 光明网
郭立场

  距7月离开校园的日子越来越近,刘凝(化名)却依然没能看到工作的希望。尽管此前的半年时间里,这个北京某著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女生,已经投出了200多份简历,但除了寥寥可数的几次面试机会外,她没能得到其他的回音。留在北京,是这个即将结束北京4年求学的22岁女孩最大的愿望,但这个愿望似乎一直离她很远。(《新京报》5月16日)

  大学毕业找工作,和高考一样,也是一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据人事部有关调查数据,预计今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针对大学生就业难,东方时空曾发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话题讨论,提出了“你值多少钱”的质疑。国家发改委4月发布的报告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佐证是《长沙晚报》的一则报道,湖南文理学校一毕业生正常找工作,找了几家单位都以“你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回绝了,该学生无奈地表示,我半年或者一年不要工资,我白给你打工,你能不能招我,结果公司还是说你没有经验,我不需要你。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举步维艰,根本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在哪?既有用人制度上的冲突,也有思想观念上的冲突。据报道,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依然停留在扩招前的状态。就事论事,以刘凝的求职为例:面试前先“海选”,拒绝小公司;求职屡碰壁,不弃留京梦。不难看出,刘凝并不是不能找到工作,而是没有十分中意的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行情走势持续看落的情景下,再加上高校在扩招之后的应对措施及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以及与之相随的用人单位不理性的人才高消费,刘凝很难找到中意的工作,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如果就业难是因社会的用人观念有失偏颇,尚有补救措施可供付诸实施,国家有责任也有能力解决求学求职的莘莘学子的归宿。而如果就业难的实质是“择业难”,如果“无业可就”是因大学毕业生心态出现偏差,如果毕业生不试图转变“有业不就”的尴尬,则难免让高等教育无所适从。女生半年投200份简历无果,仍坚持留北京,这一反常事件再次向社会敲响警钟,“毕业即失业”非但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的,更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虽然已演变为不折不扣的市场行为,但政府在其间的组织作用也不可或缺。为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社会应当创造有利于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信息桥梁。同时,政府也应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这就迫切需要我国贴近实际,尽快制定出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刘凝的就业困境,一定程度上也是“户口情结”的产物。可以说,户籍界限的社会壁垒一日不除,大学生择业的绊脚石便一日绕不开。这就要求各地要大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迅速就业、灵活就业;要求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并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及用人单位也要与时俱进,不要单方面要求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也要适时完成自身蜕变,改进用人观念,消除形式及身份之别,毕竟,用人单位是“用人”而非“骄人”,是用人做工作的不是拿人来当摆设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