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普读物期盼春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1:51 大江网-江西日报

  四十多年前,一本非常有名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给了孩子们一个崭新的世界。现在提到科普读物,人们想到最多的仍然还是这部书籍,这不能不说是当今科普读物市场的一种尴尬。

  数量少是“硬伤”

  现在,我省图书市场上科普类读物的数量和种类已经很少了,记者在省新华书店看到,摆放出来的科普类读物只有几本,并且少人问津。据我省出版科普类图书最多的江西科技出版社总编室的同志介绍,我省每年出版的纯科普类图书不足十本,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科普读物数量少的直接原因就是现在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减少。”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邓宗觉说,“现在我省从事科普书籍创作的人员只有142人,并且已经有很多作家长期没有新的科普作品问世。同时,科普创作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很多人对科普文章是姓‘文’还是姓‘科’有误解,认为只是没有科研成果的人才写一些低档次的科普文章,这种想法严重阻碍了高层次的专业科学家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大大降低了科普文章的水平。另一方面,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也有问题,科普刊物和创作得不到应有的财力扶持和休养生息,以至于维持生存都十分困难。”

  推“陈”不出“新”

  记者在省图书馆看到,那些科普类读物大多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写的一些“老”科普书了,并且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很多科普读物都是“新瓶装旧酒”,换个形式重新出版,涉及的内容仍然比较老套。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从事科普创作的人员老化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省科普书籍创作者的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很多科普作家对一些新知识不是很了解,难以写出贴近时代需求的科普读物。“科普读物的写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长期从事科普读物创作的省农科院旱作物所的陈志才说:“现在的科普写作有点跟不上读者需求,读者喜欢趣味性浓、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而很多科普创作者仍然延续着说教的口吻,形式刻板、语言生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普读物的发展。”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外来翻译的科普作品充斥着科普读物市场,据悉,在我省科普读物市场上,70%以上的读物都是引进的,国内原创的科普读物少之又少。以出版儿童读物为主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葛勇介绍,他们出版的少儿科普读物大多是从外国引进的,我省的少儿科普读物市场几乎都被外国的科普读物所霸占,像现在销售得比较好的《可怕的科学》、《第一漫画书》等都是外国作家的科普作品。

  外国科普读物挤占了市场空间,是不是说明外国的科普读物就适合国内读者的需要呢?其实不然,邓宗觉说:“从国外引进的科普作品都不允许更改一个字,并且由于社会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多外国科普读物并不能很好地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反而把读者领进一些误区。同时,外国科普读物的泛滥也会把我们本土的科普创作带进一个越难出版越不创作的恶性循环。”

  从一本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盛行四十多年,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对科普读物的需求有多旺盛,我们期待着更多适合大众需要的科普读物,期待着科普读物迎来欣欣向荣的春天。

  本报见习记者郑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