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入学就分专业弊大于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3:04 江南时报

  5月22日晚,苏大“东吴文学论坛”继贾平凹、苏童之后又迎来了两位大师级人物: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和香港“禧文学舍”创办人邓文正先生和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特聘教授李欧梵先生。他们的到来受到了众多大学生“粉丝”的追捧,令苏大校园里再次刮起了一场“大师旋风”。

  “让知识越来越增长,让生命越来越丰富。”邓文正先生以芝加哥大学这句校训为

引子,开始了题为《芝加哥大学的人文传统》的演讲。在香港执教过程中,邓文正深切体会到了人文素养教育的逐渐缺失。为此,他亲自创办了人文教育机构禧文学舍并任总监,以英语小班讨论教学的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一种另类的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弥补一般学校填鸭式教育的不足。

  著名学者李欧梵也是推广通识教育的支持者之一,2004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又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我认为,大学本科应当是用来培养通才的,只有研究院才是培养专才的。”李欧梵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都太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在入大学时就分好专业,主修专业的学分远多于选修学分,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是不利的。“现在香港的很多大公司招聘时会有这样的问题:你听过几首贝多芬的交响曲?请问你对这幅画的评价是什么?这说明企业在专业之外也开始看重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了。”在李欧梵看来,科学研究与人文教育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完全相通的,一些被定义为通俗文化的电影中其实也蕴涵着人文素养的因素,“有很多年轻人爱看周星驰的电影,认为是一种无厘头的搞笑,但如果认真去看就会发现,现在他的新作品中大部分都运用了古典音乐。”他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读懂经典。

  在香港推广通识教育受到众多的阻力,邓文正和李欧梵被称为是香港的唐·吉诃德,但就是凭着这种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他们为人文素养教育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对在国内起步不久的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两位学者也寄予了真切的希望。“我愿背水一战,用任何方式带学生回到我心中的经典中去。”学者李欧梵的一句结束语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也表达了他心底最真诚的希望。

  本报通讯员 董丁 记者 戴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