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早已是普通劳动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6: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导读: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要怀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该如何来看待这种观点?

  张敏强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99年的扩招开始,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经明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大众化教育”时代已经来临。随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发展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2002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社会上已经不再把大学生当作“精英”,有的只是市场竞争以及双向选择。而大学生本身,早也没有人自诩为“社会精英”,更多的是就业路上的徬徨,就业市场残酷的竞争体验。大学生群体,经过了这几年就业过程的洗礼,早就把自己定位为普遍劳动者了。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在于大学生自诩为“社会精英”或定位于“普遍劳动者”就可以解决,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多头负责,有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人才市场等。因利益所在,多方不易协调,所以,政出多门,大学生就业无所适从的情况多有出现。

  有关部门经常批评大学生不愿意下基层,不愿到贫困地区工作,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但是,到基层与贫困地区工作,同样的职位,更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工资只有发达地区的1/3甚至1/5,还不能按时发放工资。而民营企业主,为降低用人成本,不管户口,不建立劳动关系,不管社会保险的“三不”的做法雇佣大学生,而政府对此监管严重失缺,没有任何保障,谁敢托付“终身”?

  面对这些情况,首先,要统管或指定部门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要把协助大学生就业作为一种责任和服务,而不是“牟利”的事业。那么,就业渠道就会更为畅通。其次,严格监管用人单位的用人过程,凡是违法不为员工买各种“保险”的,一律依法处置,净化用人环境。

  大规模的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地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显然,精英的培养方式与大众化的培养方式应当有所不同。可是,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专业设置上、在教学模式上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专业的开设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开设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教育中,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够,对学生的工作态度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对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理想、职业意识的培养也不够,是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有的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早已饱和,但高校还年年扩招;有的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因缺少师资,无法对课程作改革;有的高校学生专业不专、实际动手能力弱、岗位适应力弱。有部分大学是为完成任务而扩招。扩招的专业都是成本低、易上马的专业。办学过程中,许多新开办或改制的院校,普遍存在着硬件不足,软件欠缺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不扎实,又缺乏动手能力。

  大学生是劳动者,大学也应当培养劳动者,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建设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既要保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也要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为社会服务。

  社会竞争、人际关系、感情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让现在的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多方的压力,心态相对来说不容易调整好。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择业难。大学生就业主观期望过高和攀比心理也影响了求职的心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态影响成功。所以,大学生关键要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找平衡”,不能只强调理想而不顾现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