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光给“20万元上清华”定性还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9:10 上海青年报

  □王婷一家教育咨询公司,经过4年的运营,在全国下设500多家业务办事处和加盟机构,其资产从2万元翻至2000万元。如今,高考临近,这家公司的宣传力度骤然加大。“只要考过400分,交20万就能上清华大学”的承诺不但让家长、学生们心动眼红,更惹得各地代理商们跃跃欲试。

  在高考即将举行之际,任何反常识的小道消息都如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块,必将激起

心绪已高度紧张的考生家长的心理涟漪。可以预见,当“20万元上清华”的消息被家长接收后,那些手头宽裕的家长将为此激动,以为这是改变孩子命运的终南捷径;而那些无力负担的家长则会因此而怨愤,认为这是作弄孩子命运的又一不公。总之,在诱人的蛊惑面前,难有考生的家长会置若罔闻。

  对于这个有损高考气氛的消息,教育部门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一位负责人说:联招公司这种做法肯定是骗人的。自1994年起,全国高校招生“并轨”后即不再招收自费生,如果考生分数不够,家长即使想多花钱,考生也不可能读统招的正规大学。这就意味着,“20万元上清华”是一个美丽的泡沫,其性质是欺骗性的,其本质是不合法的。

  应当说,教育部门的表态是一剂“清醒剂”,可以给那些已经眼红心动的家长降降“温”;但是,在我看来,当高考录取乱象不断时,光给“20万元上清华”定性还不够。这是因为,不合法不等于不存在,虽然从政策上说,“20万元上清华”是欺骗性的,是违法的,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可能确实有漏洞可以为其所钻营。那么,此时教育部门要做的就不仅是简单地澄清,而是应当更进一步,去发现事情的真相,去填补制度的漏洞。

  具体而言,就是教育部门应该主动联合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如果“20万元上清华”只是一个自吹的噱头,就应该叫停其混淆是非的说法,以防止信息的误导,造成某些家长的盲动。如果“20万元上清华”确有其事,就应该追查相关的责任人并完善存在漏洞的制度。否则,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20万元上清华”,“20万元上×校”的潜规则还将在地下存在。那时,就算教育部门将花钱上学的性质界定再清晰,也不能阻挡家长自投罗网的冲动。

  对于信息处于劣势的家长来说,教育部门的行动就是一种可以破除信息遮蔽的权威信息。如果教育部门只说不做,他们将难以判断“20万元上清华”究竟是否值得冒险。所以,教育部门光给“20万元上清华”定性还不够,社会需要他们作出更有力的举措,以洞悉真相作出准确的判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