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严惩诈骗以建社会诚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9:44 南方日报

  直言

  迅之

  又有人被诈骗了。这年头,诈骗也随着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而呈现出了更高的诈骗技术含量,倒霉的是那些一不留神相信了诈骗犯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带齐了学费

和生活费一万余元到了学校,却冷不丁收到了××短信,声称阁下银行卡出了问题,存在金融风险,请立即转账到安全账户,并煞有其事地提供了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号码。可怜我的这位朋友一向品性善良,涉世未深,竟相信了,等到转账完毕,才回过神来,却已然是“钱随东流去,黄鹤不复返”了。即使报了案,钱却是难以追回的。

  这样的事情不是一起两起了,而且诈骗金额还越来越大。这不,广州的一位哥们就一不小心被转账走了119万元,白白当了回冤大头(见本报今日A07版)。有些诈骗团伙雇佣一批人员冒充银行专职人士,并通过各种渠道取得被骗人的个人详细资料,从而获得被骗人信任,然后实施诈骗行为。当然,只要你始终对这个社会保持警惕,充分地不信任陌生人和陌生组织,倒也难以被骗倒;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是绝缘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我的一位长辈,有一次兴高采烈地打电话让我查一查广州某公司的地址是否属实,说该公司发短信恭喜他在某活动中手机号码中了6000元,但要汇200多元交个人所得税,虽然他有所怀疑,但6000元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半是怀疑半是喜悦,再三叮嘱我好好查查看。可惜他这喜悦的泡沫没持续几分钟,就被我无情地捅破了。见惯了此类诈骗活动,我立即相告此乃骗局,并拿来报纸上刊登的骗局大起底为其释疑解惑。然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去查阅真实性的。何况,如果遇到了连环骗局,便更是越陷越深了。

  骗局使许多人备受其苦,可究竟谁该来承受被骗的成本呢?最可怕的倒不是金钱因骗局而流失,而是在社会层面上形成猜忌、不信任的氛围。如果大家都因为互相信任而被骗,信任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失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信任有没有从社会机制方面加强的必要,使得犯罪分子钻制度漏洞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从制度上减少诈骗的可能,并对诈骗者穷追不舍严惩不贷,如此,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