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精英心态”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1:36 南方报业网

  中国观察之杨支柱专栏

  2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新闻《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其标题似乎是一句废话——谁不是普通劳动者呢?也多少有些误导——大学生的什么特权需要废除?不过文章主题还是很清楚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应当忘记自己是大学生,要像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一样有工作就干,不要挑剔工种、工作地点和工资待遇。

  说实话,我就经常劝自己比较欣赏的学生说:不要让工作取代婚姻成为终身大事,市场经济下换工作是家常便饭,交了四年的学费却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去找工作不值得,重要的是把专业学好,毕业后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无论待遇多低,只要把自己当老板一样认真地干,就会有收获;积累了工作经验和客户资源(或人际关系),待遇自然就上去了,想跳槽也有资格了。

  我这样劝自己的学生,因为对学生来说整体就业形势和专业选择等都已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他们能改变的只有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教育部这位官员似乎也赞成学生从自身找就业难的原因,但是精神实质却完全相反:作为教育部的官员他不是主要考虑教育部应当如何改进工作,却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所谓“精英心态”。

  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普遍有“精英心态”还差不多。到如今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都超过50%甚至70%(北京和上海)了,还能普遍有精英心态?须知影响人的心态的主要是在自己所属群体中的位置,而不是自己在书本知识上与文盲的距离。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他们不过希望在工作中能学有所用,并取得高于绝大部分高中和中专毕业生的待遇而已。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当然,如果是创业,那么“精英心态”更是丢不得。一方面说是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另一方面又呼吁大学生改变“精英心态”,这是自相矛盾的。

  要求大学生忘掉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等同于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具有“普通劳动者”心态;可如今“普通劳动者”的迁徙趋势不也是“乡巴佬进城”和“麻雀东南飞”(相对于人才的所谓“孔雀东南飞”)吗?既然同样是“普通劳动者”,为什么大学生就应该去基层和西部呢?如果我们相信市场,那就应该承认,基层和西部不是职位更多,而是职位更少。教育部只是告诉我们基层和西部有大量的职位,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到底有多少职位!

  西部的所谓机会,不过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对创业者这或许意味着机会多,对打工的人恐怕意味着机会少,而社会创业者总是少数。至于所谓基层需要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那也跟前几年说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不嫌多只嫌少一样,恐怕不见得是有效需求。说实在话我还需要一架私人飞机呢,但是我只付得起电动自行车的价钱。

  就算基层有很多适合大学生的岗位,也不是大学毕业生改变观念就能得到的。基层与城市的主要区别其实不在工作环境的艰苦或优越,实际上基层的生活也可能更舒适。更大的区别实际上在于基层是“熟人社会”,而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作为陌生人的大学毕业生,是很难找到用武之地的。

  因此,大学毕业生大量下基层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强行压下去。但是基层除东部沿海外已经没有公有企业,安排给私营企业又违背市场经济基本规则,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压给机关和由财政支撑的所谓事业单位,这一方面导致基层财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导致本来已经严重超编的基层政府更加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吃”。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并非大学生改造思想调整心态就能解决,也决非教育部所能解决。大概总有一些大学生需要靠社会保障维持一段生计,等待他人退休、生育或经济发展给自己提供工作机会。对于教育部来说,需要思考或反省的是如何使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专业结构和教学质量符合市场的需要。而在笔者看来,继续以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管理高等院校是行不通的,应该让市场本身发挥作用,而不是用教育行政部门闭门造车制定的计划来决定招生人数和专业结构。

  (作者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