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替年轻人打“自杀预防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5:07 新民晚报

  ◆维平

  报载,某地三名少女因为恋爱和家庭问题而萌生死念,在郊外度假村燃火险些丧命,幸有机智的巡警成功把她们从鬼门关扯回来。事件以悲剧起,结果以喜剧终:女孩们应能通过这次教训,学会坚强面对人生难免的缺憾,而社会能从中注意加强防范工作,教育年轻人不要误信“一死了之能解决问题”。

  不过,这三名高中学生一开始并非决意一起寻死,有人甚至可能是抱着开解别人的心情去赴约,岂料却反受朋辈的负面情绪影响,“感怀身世”而齐萌短见。

  面对下一代的教育,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曾经说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小时候最听家长的话,升上初中后,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会是教师,愈接近高中,同学朋辈的影响力就愈来愈大。

  青少年成长期多困惑,多迷惘,成年人有时会觉得这是成长必经阶段而掉以轻心,反而朋辈容易因同感而相互理解,分担痛苦,提供精神上的沟通。但是,由于人生经验所限,年轻人朋辈只能相互慰藉,却未必能够提出最妥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为免这种悲剧重演,就必须为年轻人“打预防针”。无论报纸电视还是教师和家长,都应叫青少年不要受他人教唆去抽烟吸毒,要有勇气拿定主意在关键时刻说“不”。这种教育同样应该应用到自杀问题,让青少年产生“免疫力”,听到朋辈提议共赴死城时,脑海会“咚”一声弹出警告,悬崖勒马,自救救人。这一招非常重要,能够在最紧要关头化解危机,但要根治问题,需要营造机会,让青少年可以与人生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倾谈,无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社会工作者也好。

  如今不少家长忙于工作,教师亦忙于应付“文山会海”,大家都应争取时间,与子女和学生接触。现在学校提供生命教育,往往是通过一般教科书,或者是邀请知名人物到校做报告。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信关系,学生有心事时就愿意向朋辈也向教师倾诉。亲密的师生关系,往往是在教师“游手好闲”与学生打球玩乐时在嘻哈中建立起来的,教育当局和学校在推行教育改革时,要尽量腾出这些空间。

  近年来,自杀事件频频,纵使自杀者的际遇有令人同情之处,但社会必须指出他们面对问题了结生命是于事无补的,绝不能美化自杀行为,以防止风气蔓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