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别说女博士抑郁而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8:00 光明网
彭竹兵

  《北京晨报》2006年5月18日载《女博士自杀后续:求职半年受挫,抑郁症吞噬生命》,读了令人悲伤。据悉,女博士董某的日子很辛苦。董某的老家在山西农村,她来北京读博之前,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上学期间,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同时来到北京,一家三口都挤在她的博士生宿舍楼,里面没有什么家具,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几年来,董某的生活很辛苦,来北京前,她将山西老家的房产卖掉。除了照顾丈夫和儿子外,她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做研究上,没有去做兼职来补贴家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报道称董某自杀是抑郁症

所致。

  女博士为什么要自杀?生命诚可贵!社会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人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只脚、两张翅膀。知识与社会原本是一体两面,有共性有结合点。女博士董某走了,如果她能不辞职读博,情况会怎样?如果她求职时有人慧眼识珠,情况又会怎样?如果她能想开一点,情况将会怎样?可惜,这么多的假设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一个丈夫的妻子别他而去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永远失去了母亲,一个才华尚未再次充分施展的知识分子“抑郁而终”了。

  我国是劳动力大国,就业不易。在许多领域的许多岗位,劳动的替代性极强,张三可以干,李四也可以干。有一定知行能力的人,就业法则往往是先入为主,哪怕你后来的文凭、能力如何也不起多少作用。老师上西方经济学课讲机会成本时,常会举例说“你现在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你不读大学而去打工的收入”,讲到人力资本章节常举例说“高中毕业打工短期值,但从长远看不如读大学,因为读大学后工作的收入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越高收益越高”。然而,理论说服不了现实,走出大学的学子面临就业、生存挑战时方知现实与理想,犹如有一道天堑,有的人或许穷其一生也跨越不了!?“长安大,居不易”,白居易还是在长安呆下去了,且过得衣食无忧。往事越千年,如今的大学生要在京沪甚或其他省会城市立住脚,恐怕绝非易事。劳动力大国自然就是人力资源大国,曾经有人无奈地说,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偏激中透出一股无奈,也不无道理。

  人的可塑性极强,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毛泽东说“六亿神州皆尧舜”就是讲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常把人的可塑性扩大化,结果就会宁用高中生也不用大学生,宁用文盲也不用念过书的。长此以往,女博士找工作难也就有深层原因了。

  现在,科教兴国,假文凭假人才在一些真岗位好岗位上大行其道。像董某这样的博士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对他们社会要多一点关爱和帮助。如果有专门的博士就业补助金或就业帮助中心之类就好了,哪至少有个缓冲机制让他们减减压,擦干眼泪再迎接挑战。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觉得脑体倒挂、人才逆淘汰正在侵蚀着我们。但愿董某的死,让大家知道不是董某而是我们中的某些人“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

  民以食为天,国无士难兴。民可无食,但国不能无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