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端午节没必要争姓伍还是姓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7:10 四川新闻网

  苏州人过端午节,祭的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风俗有如气候,地域的差异导致风俗的差异,楚地人借端午节纪念楚国人屈原,吴地人借端午节纪念吴国的著名将领伍子胥,而笔者的家乡古时则属宋地,也年年过端午的,则又无所谓要纪念谁,这类现象本无足怪。但苏州市政府将要举行的对伍子胥的公祭,则是将民间风俗给政治化了,而且据说还要拿伍子胥的端午节去“申遗”,那么“端午节姓伍还是姓屈”的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本无意介入这场争论,我的态度是“爱谁谁”。但看到5月24日《青年时报》上一则相关评论,却又有说话的冲动——该评论是力主端午节姓“屈”而反对端午节姓“伍”的,并将屈原定位为“文化巨人”,而对伍子胥则一脸不屑——“伍子胥算哪门子文化名人,硬要说他也代表了某种文化的话,那就是复仇文化。可现代社会需要弘扬这种复仇文化吗?我们正在建设的是和谐社会……”

  只有“文化名人”、“文化巨人”才有被后人纪念的资格,“政治家、军事家,一介赳赳武夫”“算哪门子文化名人”就没有资格,在我看来,其实是等级观念在作祟——这是道德及文化上的等级观念;而且也不符事实,中国因纪念某一历史人物而起源的节日众多,这众多历史人物中并不全都是“文化名人”“文化巨人”啊,倒是有很多小人物,比伍子胥还要小。至于上述评论硬派伍子胥为“复仇文化”的代表,而且还与“和谐社会”生拉硬扯在一起,就不免让笔者横生出一点恶作剧的念头——自杀文化,就有助于“和谐”吗?

  屈原的伟大,不在于他的自杀;硬派伍子胥为“复仇文化”的代表,则同样是简单与武断的。而从中国传统士大夫道德上考量,屈原的自杀与伍子胥的他杀,实有高下之别,屈原“投汨罗以死”分明是自绝于国君嘛,而伍子胥之被吴王冤杀,则是一种“爱国到底”的表现——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岳飞岳武穆不就是这样一个“爱国到底”的人,而且也是“一介赳赳武夫”吗?当然这样说也只是故意幽默一下,我想指出的一点是,“爱国”是一种“质”而不是“量”,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伍子胥为何就不能是“爱国主义将领”呢?也许有人会说伍子胥分明是“卖国贼”、是“楚奸”——他是楚人,为了个人恩怨,竟带着吴国军队去灭楚,这叫什么“爱国主义”!但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爱国”就是“忠君”,并没有多少地域概念。有句出自《左传》的名言——“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事”,说的就是当时的一种状况。伍子胥如此,屈原也是如此,他们的“爱国主义”都有其“历史局限性”。

  是的,“复仇文化”确实于“和谐社会”无益,但有一点应该清楚,那就是“复仇”的“复”字,没有“仇”,就没有“复仇”,也就不可能有“复仇文化”的容身之地,这一点对于如何建立“和谐社会”倒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杭州虞 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