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遗产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五大成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9:1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周玮、周婷玉)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五方面成效。

  一是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1982年我国颁布了《文物保护法》,2002年重新修订。国务院还颁布实施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法》已经列入2007年立法计划,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也颁布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的保护法规。此外,我国还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

  二是各级各地政府关心、重视文物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地各级政府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文物保护经费大幅增长。中央财政用于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从1994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4亿元。“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17.36亿元(不含一些专项经费),比“九五”增加10.06亿元,增幅138%。地方各级也投入61.53亿元,全国共投入78.89亿元。2003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是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国文物资源的核查、建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文物普查方面,开展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建档备案等重点工作和项目,初步摸清了全国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掌握了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工作也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四是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推进,文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271处,第六批已确定1081处,已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518项,已经国务院批准。重点开展了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等国家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维修工作,基本实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重大险情。初步建立了大遗址保护规划体系。

  五是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座,每年推出近万个陈列展览,接待国内外观众约l.5亿人次。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提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收到良好的效果。

  孙家正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