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开发同功”体现大陆和台湾商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0:00 东南早报

  “开发同功”展馆体现的是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广阔商缘。它从农耕水利、手工制造、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制作业以及商贸交通、码头、邮路方面展现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因为大量使用了模型和现场再现的方式,展厅视觉效果更佳。刚刚进入这个部分的展厅,就可以看到一些农具和水利器具,比如水车、斗笠、蓑衣等,其中有的我们可以叫得上它的名字知道它的用途,但有的就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了。这是海峡两岸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据此我们可以了解,闽粤人民大规模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广阔的地方荒野茫茫,荆棘

丛生。随着福建民众移民开发,他们带去祖籍地先进熟练的农作工具和技术,带去了作物品种,如麦子、生姜、甘薯、豆类、大麻以及各种蔬菜和果树苗,用双手和智慧,兴修水利,辛勤耕耘,使片片荒地变为良田。先民们以台南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尤其是北部发展,接着大小垦号和零星开发者络绎而至,自西而东,由南向北,一锄一铲地垦荒,用血汗浇灌出沃土良田。

  如果想了解哪些人物在这些垦荒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器具前面还有文字解释可以告诉我们,清朝台湾著名垦户吴沙就是其中一位。吴沙祖籍福建漳州,清朝乾隆年间从漳浦渡海到台湾,之后召集福建及广东的大陆同胞来到台湾与高山族人民建立了友好关系,共同开垦今宜兰一带。在台湾宜兰市就有人们为缅怀吴沙开发而建立的吴沙祠。

  大陆先民前往台湾开垦土地,这有“许可证”为证。陈列中有清朝乾隆十八年八月台南开垦高山族住地许可证。清朝泉州府同安人王世杰,更是开垦史上的重要垦首。展示的图片中就有台湾新竹城隍庙内王世杰的神主牌。而泉州人黄世贤,在清朝乾隆末叶移居台湾,种植茶、稻,并经营染布业,逐渐发展成为台北深坑地区的首富。

  垦荒的规模扩大和发展离不开水利的发展。通过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利用水车灌溉的情景。其实在水利灌溉上,移民们也经过了一番探索,起初人们聚集在“近溪涧、淡水、势高者”和刚好具备“天泉水堀”的地方,后来好地方开垦殆尽,而移民增加,人们便利用“陂”的地势兴筑水坝。

  进入这个展厅,正面看到两块很大的石头,如果不看说明很难知道它的用途,这是制糖石车。台湾的传统手工业,包括制糖业、制茶业等,其技术、方法、人员主要依靠福建移民传入。台湾旱地多,福建移民带去蔗种,并带去了制糖工艺和大石碾等工具。通过图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台湾近代的牛拉石车榨汁的技术。

  接下来的一处,就是近现代采茶制作的情景再现,还有一套博物馆收藏的传统制茶工具。台湾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在清朝嘉庆年间从福建传入,清朝同治年间台北艋建立了台湾早期的制茶作坊,从福建招雇大量制茶技术工到台精制茶业。清光绪年间同安茶商“源陆号”店主吴福元自带制茶工到台湾设立茶厂。

  进入宋朝之后,闽南沿海人民为拓展生存空间,向海上发展。在大陆沿海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环境的熏陶下,渔民们将自己有余的米盐等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与高山族人民交换狩猎剩余物,从而进行小规模的交易,到荷兰占据台湾时,还设市于台湾域外,泉州漳州等地商舶、渔舟也载货赴台交易。展品中有澎湖发掘的宋元瓷器、古铜钱。

  展览中一处“金长顺”的招牌,原来是那时候普遍存在的一种郊行会馆,也就是经营批发贸易的商行。郊行在闽南泉、漳一代早已形成,其中不少专营台湾生意。台湾最早的郊行是台南的三郊。道光和咸丰年间台湾郊行的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航运是闽台人员往来和发展商业手工业的重要手段。展厅一处是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码头,就是当时闽台双方对渡的重要基地。而往返其间的则是我们在展厅中看到的一种叫做“戎克船”的船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