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陆民众迁台声像模拟展示造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0:00 东南早报

  在这部分展厅起始位置的另一面墙上,则是近代双额和额头刺青的泰雅族女子、近代文身的排湾族男子、高山族干栏式建筑、所用的独木舟以及台湾高山族杵臼场景的图片和实物。台湾高山族在明代的文献中多被称为“番”、“夷”,后统称为“土著”,现已汉化,并且分成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雅美人等等。他们大多住在台湾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岛等地,善舟、干栏式建筑、文身、崇拜蛇等生活文化习俗,颇具古闽越遗风。

  这一部分的展厅中,增添了许多模拟场景。比如人们结茅为屋,耕渔为业,而且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场景,近处观察仿如置身其中。这处模拟场景正是体现从宋元时期福建民众成批移居台湾澎湖,到明清时期出现多次移民高潮,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

  往前观看,陈列的是反映颜思齐、郑氏家族的照片以及郑氏父子开发台湾的文献记载和郑氏家族史迹的资料。宋元之后,到了明朝末年,大陆战火连绵,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农民在颜思齐、郑芝龙的组织下到台湾垦荒。颜思齐是最早招徕漳州移民,到台湾进行拓垦的组织者,被尊为“开台王”,“第一位开拓台湾的先锋”。之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以福建沿海农民组建的郑氏军队成为开发台湾岛新的主力军。展览中,郑氏家族史迹的族谱修于1644年,记载郑成功先祖开发台湾澎湖的资料,比原来郑成功族谱三种版本(即《郑氏家谱》、《郑氏宗谱》和《石井本宗谱》)的时间上溯了二百多年,印证了史载郑氏家族在1621年就开始开发台湾的事实。

  再往前是移民族谱、移民宗祠与祖厝、闽台神主牌以及移民祖墓的图片以及模型展示。进入展区的这一部分,眼前熟悉的古厝,祭祀用的香炉、果盘、香插、铜瓶、布联,还有一幅幅宗庙图片,仿佛置身我们熟悉闽南地区的民间角落,与自己的生活那样贴近。这是因为到清朝统一台湾后,大陆前往台湾的移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把有关的宗族组织和宗教活动相继移植台湾,世代相传,并定期回祖籍寻根认祖。

  首先看到的是一处仿真的古厝以及介绍各地部分宗祠、祖厝的照片。祭祀祖先是闽粤台家庭内部最基本的活动。家祭一般在祖厝进行。在台湾族人还通过修建祖宗祠庙来表达自己认祖的深情,他们不仅返回祖籍地祭祖,还经常捐资维修祖祠祖墓。馆中有些反映闽台地区用来祈福禳祸、惠泽子孙的神主牌图片。

  古厝旁边有一本比人还高的族谱。闽南各地家族均将移民台湾的族人视为本家族的成员,修谱时从未忘记把徙台的子孙载入族谱。从陈列的族谱中可以了解到大陆移民台湾的记载:监湖张氏族谱、宜兰张氏族谱、江奇吴氏族谱、渡台开基粘氏源流族谱、南安霞锦洪氏族谱、南靖吕氏族谱。在这些闽台风俗中,移民祖墓很能体现闽台两地血缘相亲的渊源:早期移民到台湾的闽南人,不少人时常回家祭祖、修祖坟、建祠堂以及归葬大陆;而后来大多移民受条件限制,死后葬在台湾,他们的墓碑上标上堂号、郡望,这些郡望和堂号表明家族的来源地或祖籍地,为后代寻根留下依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