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提高应急联动水平打造“平安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1:48 东方早报

  5月24日中午,本城发生了一起惊心动魄的“疯狂奥迪”逃逸伤人事件。在近半个小时内,为逃避警方执法的奥迪车从静安区江宁路到黄浦区西藏中路一路狂奔,连续碰撞8辆小客车,撞伤4名交警和5位行人。按照事件的危害性,将其列为突发公共事件并不为过。目前,肇事者也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拘。

  无论如何,肇事者必当受到人们的道德谴责和相应法律处罚。与此同时,这一事件

也反映了上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水平和协调指挥能力。

  我们看到,在该事件由一般交通违法(边开车边打手机)升级为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的过程中,街面处警人员迅速求援,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也立即作出反应,在多个路口形成拦截之势,追堵车辆也由警用摩托车一路“升级”为警车、特警车辆。最后,奥迪车在围堵之下无路可走,慌乱中撞上其他行驶车辆、造成连环交通事故后以车体着火而“告终”。在整个过程中,应急联动中心起到了处置事故的关键作用。

  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于2004年9月30日成立,是全国较早实现110、119和122“三台合一”的城市(全国“三台合一”在今年初才正式启动),其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规模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可以说,如果不是得力于应急联动中心这样的统一协调指挥平台,按照以往处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机制,肇事者未必能在半个小时内截获。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和“联动”,并非简单的部门“联动”和信息处理,而是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信息监测、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安全保障以及决策指挥等方面在内的一整套应急预警机制。更重要的是,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的作用和目的在于及时、高效地维护和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上述要素来评估此次事件,不难发现其中仍有值得完善和提高的空间。首先,虽然有关方面能够迅速指挥和调配力量参与围堵和救援工作,但对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程度评估仍有不足。这一方面有赖于处警人员第一时间向应急联动指挥中心提供类似“危险等级”的信息评估;另一方面指挥中心应当根据现场情况作出相应应急预案。特别是在奥迪车连续撞伤两名堵截民警后,其“危险系数”已明显提高,应对预案也应相应变动,至少不能再让处警人员站在路口“人工”堵截。

  其次,该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海作为人口众多、交通执法形势复杂的特大城市,其交通应急处理的技术和设备还有待于改进和完备。比如警用摩托车适用于一般路面巡逻和处警,但以此面对“疯狂奥迪”,在有的城市已经启用警用直升机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有点“捉襟见肘”。而连续设置几道关卡都未能成功拦截“疯狂奥迪”,也说明了适用于闹市拦截违法车辆的“利器”匮乏。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对逃逸车辆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估计不足,从整个过程来看,其安全保障的相关预案仍有不足。按照今年初发布实施的《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联动中心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有责任将“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这样的理念下,对于疯狂逃逸的奥迪车,比较妥当的处置方式是采用追踪和跟随策略(这在技术上已经不难解决),并在人群和车辆较少的地方侍机拦截;另一方面,重点应当放在组织街面警力(包括道路协管员)在肇事车辆可能经过的道路进行疏散人群和车辆的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比如交通广播台信息披露的形式,提醒相关道路车辆小心避让,以降低肇事车辆的危害性。

  “疯狂奥迪”的行径可以说是日常交通执法中非常特殊的个案,但正因如此才称之为“突发”,才需要“应急联动”。事件最后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这让公众缓了一口气,但进一步提高应急联动水平,创建“平安上海”却不能因此而驻脚。

早报特约评论员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徐德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