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家讲坛》,你捧场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2:44 新闻晨报

  ■主持人的话

  《百家讲坛》捧红了一个刘心武,如今又把易中天包装成“明星学者”,其粉丝统称为“乙醚”(易中天迷的简称)。之前刘心武趁热出书,以前冷门的学术书籍一夜间成畅销书,近日《易中天品三国》也拍出“天价”。《百家讲坛》把少人问津的学术讲座,包装成了老少咸宜的电视节目,不过也有不少学术界人士站出来提抗议。你也是一位“百迷”吗

?你眼中的《百家讲坛》,是否也让你爱恨交加?

  听书比看书有趣

  □Nicle28岁审计

  《百家讲坛》红了,那些做客讲坛的教授们都趁热打铁,推出自己的书。像我这样的“乙醚”,爱“听”易老师讲,但对“看”的兴趣不大。那时候喜欢这个节目,就是因为觉得听起来很轻松。电视机开在那里,不用盯着看,你可以一边干活,一边聆听,有种类似于小时候听说书的感觉,只是现在说书的人学究气更重一些,江湖味更少一些。

  有人批评讲坛内容有偏颇,完全是一家之言。可是所谓“百家”就是允许有争鸣在其中,所谓“讲坛”就是允许一家之言的存在。有争鸣方才有进步。况且我相信这个节目的大多数观众,跟我一样,并非出于全听全信的心态来看这档节目,七分娱乐,三分借鉴。把现在听来的与以往学到的,比较、融合,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真的把它当作历史课本来学习,那太累,听起来也会没感觉的。所以,那些专家的抨击不会影响我听电视的情绪。但是从电视走向书本,这一形式的改变,倒是让讲坛失却了原来的味道。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能已经不太习惯看书这种形式了。一没有充足的时间,二口头语言的表现力与书面语言的表达相差甚远。建议易老师,不妨考虑出系列磁带、CD、个人讲课DVD,延续“讲”的魅力。

  我是“乙醚”不是“百迷”

  □黄小姐25岁编导

  我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看《百家讲坛》,那时候这个节目制作尚没有那么精良,每次的选题跨越度都很大,科学知识、人文社会、传统现代,五花八门样样都讲。可能正是因为节目尚在探索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什么方面都想涉及,反而什么都不专,一直默默无闻。

  这样一档节目想要走出“深闺”是很难的。后来节目把自己定位在人文历史的角度上,并且挖掘出了几位能说会道的学者,节目一下子亮眼起来。可以说《百家讲坛》捧红了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学者,但其实另一方面,这些学者也帮助《百家讲坛》走出了其默默无闻的阶段。一个好的演讲者至少占了节目成败的五成。

  碰到过很多学者,他们学问做得很深,但表达能力不强,讲课照本宣科死气沉沉。易中天教授口齿清楚,而且善于讲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依史分析,又能借古喻今。让人听着听着,觉得偶有感触,原来这件事可以这样理解。曹操是大家都熟悉的奸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但是在易中天的口中,这个人物却也有其善良之处。张飞在印象中总是有勇无谋,但在易中天的分析下,我觉得张飞也有其细心的一面。在对这些人物的细致解析中,仿佛能带你回到那个三国纷争的年代,在他们的成败得失中,你也能学到现在也适用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因为时间的原因,有几集易中天的讲座我遗漏了,实在觉得难受,现在买了套碟片,慢慢补上。

  确切地进,我不是“百迷”而是“乙醚”。那些礼仪、科学的讲座,不够吸引我。期望《百家讲坛》能多开发出会讲历史故事的学者们。

  一档古代八卦娱乐节目

  □立施30岁公司职员

  现在的电视节目进入了泛娱乐化时代,就算是《百家讲坛》这样带有教育科学性质的节目也难以幸免。

  这个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内容与历史还搭得上边,但现在越来越娱乐。刘心武一直在探讨秦可卿的隐秘身世,纠缠于她与王府内两个男人的关系到底如何,最近又在不断研究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你说电视剧里不停地拍三角关系,戏说明清宫廷生活,走娱乐大众的路线也就算了,但是作为一档打着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旗号的节目,也跟着电视剧的思路走,拣“八卦”的说,挑“娱乐”的谈,有些欠妥。看电视剧,我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告诉孩子,这些都是“戏”,不可信。但是看到这些讲坛类的节目,他们看似引经据典,但有些内容实在也如同电视剧一样,娱乐有余,论据不足。我和孩子解释起来多了不少困难。

  娱乐的东西生命力总是不长久的,去年超女海选火热,今年类似的节目层出不穷,关注的人明显减少。《百家讲坛》若要生命力长久,应该适时地回归其文化的支撑点。稍微豁出去一下,走古代娱乐八卦路线,能够暂时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节目,但是长此下去,只会让真正的观众逐步流失。

  电视剧的注释版

  □陈先生50岁教师

  虽然我学的是理工科,但对人文历史的兴趣始终有增无减。我喜欢看电视里播的“戏说剧”。刚开始剧本里戏说的成分不多,基本忠于历史,随着古装戏的泛滥,制作越来越粗糙,这些电视剧离娱乐越来越近,离历史越来越远。有一天,我发现了有人在电视里正儿八经地讲清朝皇帝的疑案,主讲人是阎崇年。他娓娓道来四十分钟,我对照以前自己看过的小说、电视剧,发现有些没看懂的地方看懂了,有些被戏说的东西,总算听到了正说的版本。这一次节目看下来,我从此一发不可收,几乎天天都看。中午没时间看,就晚上睡觉前看。

  我迷上了《百家讲坛》,不仅自个儿看,还推荐老伴、女儿一块儿看。老伴、女儿那时候迷电视剧《金枝玉孽》,我说这些都是假的,真正的宫廷斗争比那个复杂多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看连续剧,不如安静地坐下来看个电视剧的注释版,只要一集电视剧的时间,可以听到一部电视剧内容的精髓。可惜我的强烈推荐,最后以失败告终。她们觉得电视剧的情节更加直观,人物虽然戏说但更加炫目。要死坐在电视机前听一个人讲话,对女儿来说似乎又回到了读书年代,她觉得这种比较单一的表现形式,她已经不习惯了,还是电视剧看起来比较舒服。

  《百家讲坛》给了那些像我这样想要了解历史,但是少有途径了解历史的人一个与正史面对面的机会。有了《百家讲坛》我已经不看那些古装电视剧了。

□晨报记者张玉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